離家後的數月後,糧食逐漸消耗殆盡,鄰居家的花枝(徐帆飾)一家麵臨著缺糧的危機。此時人們的臉上不再明顯地區別出身份和地位,所剩的是看上去相差無幾的滿臉的倦怠,瘦削的身影在灰茫茫的大地上盡顯渺小和脆弱。無論是地主還是農民,他們的臉上都刻印著深溝,流淌著壑池,嘴唇也像烤幹了的番薯幹,連同這凜冽的寒風一起結成了幹疤。終於,有人喪生了。花枝的婆婆去世了,盡管在牧師(張涵予飾)的念詞禱告下,她依舊死未瞑目。此時,“神”對於這群受災的黎明百姓而言失去了哄騙靈魂的能力,人們不再寄希冀於神明。見此情形,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李培基(李雪健飾)前往麵見蔣介石,卻被蔣介石以忙於國事為重為由而忽略。
逃荒路上,老東家的步伐沿鐵路向陝西轉移。沿途不料多番遭遇日軍的空襲,手無寸鐵的百姓仿似人魚砧板被戰火肆意慘奪走生命。影片中,有位無辜的小女孩眼望離自己的父親隻有一步之遙卻在瞬間因無情的炸彈而從此陰陽兩隔。鐵路沿軌兩側屍橫遍野,純淨的白雪和著鮮血刺眼地映襯著暗灰的天色。一群惡狗很是滿足地享受著饕餮——啃食屍骨。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場景巧幸被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④用相機記錄下。幾經周折,他親自拜見了總統府的蔣介石(陳道明飾),將這一情況如實告知。誰料蔣介石卻矢口否認並稱國內情況並未惡化至此。而在潼關車站的那一夜,“到處是尿臊味、屎臭味和人身上的臭味。我們的周圍滿是擠成一團的農民”⑤。曆經嚴寒的肆虐和饑荒的逼迫,老東家的母親病重離開了、兒媳婦不幸死於難產、兒子也倒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之下,而無奈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不得已委身賤賣他人換來四升小米。最後連惟一的孫子也親手捂死了,唯有老東家幸存。
每一幕的血淚辛酸都深深牽動著李培基的心。再一次,當他拜見蔣介石時,蔣介石問道:“河南這次饑荒死了多少人?”“死亡人數,政府統計一千六百二十人。”“實際呢?”“三百萬人。”當時,政府雖然撥糧救災,可是卻被當地官員貪汙糜爛掉了。
1942年顯然是饑荒成災的一年,也是內憂外患的一年,更是慘絕人寰的一年。影片展現了看似一場百姓的饑荒,卻折射出諸多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現今需要反省、檢討、更正的關鍵點。如何看待黎民百姓之苦,如何正確對待處理民生之難儼然成為一個國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敗之地的製勝法寶。
三、電影《1942》對當今社會的啟發和警示
(一)當今社會應該堅持以民為本
電影《1942》不會滿足於饑餓場景的逼真再現。對於災難性場景的拍攝,隻是電影要做的表麵工作而已。電影想深究的是,這場災難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回憶1942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行到了關鍵的時刻,全國人民一致對外抗戰,後方的支援尤為重要,但當時河南爆發了大饑荒,死亡人數達300萬之多。而當時河南官員卻掩蓋真相,使得災情進一步惡化。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此似乎了解無多,不僅沒有賑濟舉措,賦稅還照征不減,置災民於災難不顧。
因此,現實的旱災和蝗災,其實隻是一種表象,災難背後的真相,便是對民生的漠視,這是一場以蔣介石為首的權力腐敗所造成的災難。這種災難,比自然災難更為隱蔽,也更為慘烈。中華民國時期,政府和群眾之間矛盾尖銳,群眾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妥善安排,所以政府與人民之間缺失了基本的信任。倘若沒有人民的信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民政府統治中國不過三十年,其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少了人民的支持和力量。
(二)當今社會應該完善監察體係
影片曾出現簡短的一幕,提到重罰貪汙的官員,遊行示威並當眾擊斃。在民國年間,信息的不透明、言論自由的缺乏、政治體製的不民主也是加劇貧困和饑餓導致大規模死亡的饑荒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不少官員貪汙腐敗,本該發放給群眾的救濟物資卻被利欲熏心的不法官員中飽私囊。因此,當今社會對貪汙腐敗問題不容小覷,要堅決剔除社會腐敗分子。
此外,信息透明化也有待提高。阿馬蒂亞·森⑥曾在他的大饑荒研究中指出導致全麵性大饑荒的原因往往並不是糧食總供給量的不足,而是由於信息封鎖、分配不公等個人權利的“貧困”所致。天災在前頭,可壓倒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還是人禍。“災荒完全是人為的,如果當局願意的話,他們隨時都有能力對災荒進行控製。”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