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甘民獲了沈圖的功法之後,並未開始直接修煉,而是先向沈圖求教了裏麵的密語暗喻。弄清楚了這些,池甘民片刻沒有停留,直接開始了打坐。
勤勉,是一個修行人最不可丟的。
玉蟾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終為下鬼。
很多人,愛好道教,信仰道教,第一個想到的是拜一個師。誠然:道無師不度。但是師傅也不是憑空無故就會飛出來的,需要你去找尋,機緣到了,自然既有。
經法雲:上人三年得度,中人九年得度,下人二十七年得度。
在這期間更多的是寂寞與嘲笑。也是對你的道心的考驗,所謂勿忘初心,這是貫穿整個修道的核心理念。
池甘民此人,現在於沈圖眼中,倒也算是一個入了門的修行人。
之前的池甘民,急於拜師,無外乎是看了一些沈圖的手段,心中不安,急於求個安慰,這樣不是修行人的心態,沈圖自是不會收他,過了這些時間,打磨了一陣,這池甘民才算是有了一個樣子,雖然不是自己門下弟子,但是卻也不愧於“玄門弟子”的稱呼。
若是之前將他錄入門牆,無異於是師徒之間的一場悲劇,不僅是池甘民浪費了時間,沈圖說不得也落得個不好的名聲。
沈圖回到道觀,見那些學徒都一個個按照自己說的那個方式,在丹房裏麵練字,倒也顯得清淨了很多。
隻是這樣也不過是第一步,很多人覺得師傳因該是想學堂裏麵,老師叫大家打開第一頁,然後講到最後,但是,道門之中曆來沒有這樣的教育體製,哪怕是到了現在,也沒有這樣的教學模式。
道門知識的傳授,更多的還是師徒之間的耳提麵命,口耳相傳,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多幫師父做事,自然很快會學出來。整天等著師父來教,哪相對就學的慢很多。
巡視了一遍這些學徒,其中暫時還沒有能讓沈圖眼前一亮的,不是說資質不行,而是這些人的心性明顯的不過關,太過於浮躁,沈圖讓他們抄寫經文的目的,一個是修心靜心,一個也是為了讓他們熟悉經文,正所謂:萬法不離經誥。沒有好的經學基礎,妄想行持內煉,隻能說是癡心妄想。
道門經文之中,很多經文都有一個叫做過經的說法,意思是說你境界到了,可以修持這本經書了。
不得不說,經文需要師父過經,但是師傅給你過經,並不是師父沒給你過經你就不能看,不能摸!而是你學好了師父再給你過經過脈的講一下,訟持的要點,打通你的關竅之處。並非自己就是張白紙等這師父來畫。
現在的那些孩子,可以說還不如一張白紙,他們現在隻能說一坨回爐的紙漿,隻有等他們再次變成了白紙,沈圖這邊才好因材施教。
更重要的是,修行本也是日常普通的事情,不是刻意去做某事,學經的程度達到自己在生活中遇見某事,能以經文的內容來解釋,這才是學道,這才是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