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次的大功,袁崇煥當上了東北方麵軍事的最高負責人,然而這時明朝又再度出現了問題,當時身為明最後一個皇帝的崇禎帝這個人最初做得還不錯。明在這時有一個名為魏忠賢的人,他和唐的張承業相對照,而被稱為曆史上最惡的宦官。總之,他是個隻要有人對自己有所違逆,就會將對方殺死,並使明的朝廷陷入混亂的人。崇禎帝在即位之後,立即就把魏忠賢一派加以捕殺,肅正了岡紀,他在對東北的清軍防禦方麵也下了一番工夫。然而這個皇帝雖然很努力,不過卻是一個疑神疑鬼的人,當他聽到袁崇煥意圖謀反的讒言之時,便立刻相信而將袁崇煥殺死,也因此導致了明的滅亡。
當時,國內發生了有名的李自成之亂。這場李自成之亂可說是與唐末的黃巢之亂匹敵的大亂,在李自成的軍隊殺到北京之後,造成首都北京失守,而崇楨帝最後則自殺。這個皇帝在自殺之前還先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感歎道:為何你要生為皇族,而不是生在尋常百姓之家!這位公主後來雖然被救活,但皇帝卻上吊死了。當時陪伴著他的,就隻有一個小宦官而已,真是可悲!在他自殺的時候,他留下了不管自己怎麼樣都沒有關係,隻希望能夠不要加害於民的遺書。表現出皇帝起碼的自尊。
明在這兒,已經算是滅亡了,而其前後為了明持續抗戰的人,還有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以及第九十位的鄭成功。
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乃是一名女性,而且還是生於西南邊境的人,並非漢民族出身。隻不過,在至今曆史上有名的女將軍之中,她是惟一一個在正史(這兒指《明史》)之內留有名字的人。在這兒我要提到一本標題為《女將軍傳》的書,這本由井上祐美子小姐所寫的小說,我想應該是日本——恐怕還是全世界——唯一一本以秦良玉為主角的小說了。
秦良玉雖然身為女性,但卻智勇兼備,不管是以指揮官來說,還是以一名武將來說,她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她雖對當時明腐敗的體製有所不滿,但其一生還是都在為明而戰。
這時和李自成共同攜手的另一名叛亂軍的首領張獻忠,在今日的四川一帶動亂,然而據說他對於秦良玉所在的地方卻沒有出手。
關於張獻忠這個人,留下了一本加做《蜀碧》的記錄書。“碧”指的是血,而“蜀”指的則是四川省,也就是四川省的流血記錄。重點就在於占領四川省的張獻忠殺了不少的人,除了殺死違逆他的人之外,連對他友好的人也一樣殺。為什麼呢?他認為像這樣子的好人,如果再讓他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話,那對他來說實在是太可憐了,為了不讓他再受苦,所以就隻好把他殺掉、他就一邊把別人的首級放入盆中,一麵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副殺了幾萬人也無所謂的樣子。不過實情到底如何,那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樣子的事情畢竟還是太誇張了些,總之感覺起來不太真實。
至少在張獻忠剛起兵的時候,還留下了軍紀嚴正、並因此而受到民眾支持的記載,關於這一點也許是我所學不足,因此不能夠作不負責任的發言。隻是如果《蜀碧》中的記載屬實的話,那張獻忠就真的是一個恐怖的殺人魔。對於一個農民叛亂的首領竟然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我想他也不能夠說些什麼了。我依稀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還記得裏頭有說到在讀了這本《蜀碧》之後,會有一種歇斯底裏般狂笑的感覺,可見這本書的恐怖。
而在女將軍之後有種終於登場了的感覺的,就是第九十位的鄭成功。對台灣的人來說,隻要談到曆史上的英雄,鄭成功可是具有和嶽飛同等的地位的,好像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談到這位國姓爺。這個人的一生連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學都有所影響。他的母親是日本人,因此出生地也在於日本,是在今日長崎縣的鄉下。七歲的時候受到父親鄭芝龍的召喚而渡海到明。
鄭芝龍本來也是一名海賊兼海上商人,後來接受明的朝廷之官位,隻不過到了這時,明不敵清的情勢已然十分明顯,因此鄭芝龍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後決定降於清。然而身為兒子的鄭成功,卻無法認同此事。他認為他們受有明朝的恩惠,從此後便進入孤立無援的戰鬥之中。
戰鬥在海上展開,曾數度打破清軍的攻勢,並於其間數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援軍。在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過五次使者前去。當時,如果家光有所動作的話,也許此後的曆史會有極大的不同,但結果家光並沒有出動。
孤立無援的作戰持續著,鄭成功最初是以廈門這個港都作為根據地,並且.—度攻上南京,然而卻在此失敗。逐漸失去了陸上的根據地後,最後便逃往台灣。當時的台灣為荷蘭人所占領,建有熱蘭提亞和普羅文西亞等城堡,鄭成功在與占據這些地方的荷蘭軍作戰並加以擊潰後,取得了台灣。
其後,他伺機反攻大陸,另外,他也有意圖向南轉以取得菲律賓的說法,但鄭成功卻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死時才不過二十九歲。在這之間,輾轉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還者一一遭到清軍的捕殺,使得希望不斷地落空,到了鄭成功孫子的時代,終於放棄了反攻而出降於清。而在清這一方麵,之後也沒有肅清鄭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孫來加以禮遇。
另外,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吳三桂,這個人在崇禎皇帝自殺之時是負責守護萬裏長城的。在萬裏長城的最東側是個叫做山海關的地方,他在這兒擁有數十萬的大軍——這個山海關正是以難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負責防守清軍。如果真的要在這兒好好防守的話,應該是不太可能讓清軍突破的,隻是當時的北京卻遭到李自成攻陷。如此一來,如果李自成的軍隊從北京襲擊而來的話,那麼他不就要遭到前後夾擊了嗎?因而十分害怕這一點。隻不過,以山海關的形勢來說,其實就算是受到前後夾擊也不見得很容易攻陷的。
在這兒有一個有名的傳說。當時在北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陳圓圓,她乃是吳三桂的愛人。而吳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將其俘虜,要讓她服侍自己的報告——此事的真實性其實根本就無從知道——這一點讓吳三桂十分地生氣。
於是便立刻決定投降於清,然後一同向北京討伐李自成。
在吳三桂突入北京之際,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北京。李自成這個人以身為農民叛亂的首領來說是非常地優秀,可說是革命起義的英雄,然而自他占領了北京之後,就沒有再做過什麼好事,因此最後才會被逼至絕路死在野外。
就這樣子,清軍進入了北京,身為中國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誕生。而吳三桂則很有幸地被收為清朝重臣。西元一六四四年,當時的吳三桂才三十三歲。
姚廣孝:西元一三三五~一四一八年。長洲(今江蘇省吳縣)出身。永樂帝之謀臣。在與燕王時代的永樂帝相會時,聽說曾讓其戴上白色的帽子。於“王”之上加上“白”的話,就成了“皇”這個字,也就是要讓燕王成為皇帝的意思。雖然這故事真偽已不可辨,但卻十足為一合於謀臣的軼事。他於永樂帝對建文帝發起的叛亂,也就是靖難之役中始終活躍著。隻是因為身為僧侶,卻對政治及軍事過分關心之故,在世間及家鄉的評判皆不是那麼好。
——《明史》卷一四五《姚廣孝傳》永樂帝:姓名為朱棣。西元一三五○~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間為西元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明帝國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為燕王,駐於今日的北京,英邁而優於武勇,於守護北方立有大功。當洪武帝之孫,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將他的存在視為最大的危險,便加以壓迫。早已察知危險的他即以“靖難”為號起兵,在二年的內戰之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後遂將國都移往北京,同時還對越南及北邊的諾部族進行征討。不但以漢人皇帝的身份初次領者大軍出擊至漠北,同時還有派遣鄭和至南海等在對外政策上的諸多功績。這些照理均應耗費龐大費用才是,然而他的遠征並沒有留下造成國民過度財政負擔的記錄,在內政之上也有著毫無破綻的好評價。惟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後來就造成了明帝國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
——《明史》卷五~七《成祖紀》鄭和:西元一三七一~一四三四年。昆陽(今雲南省普寧縣)出身。西元一三八二年當明征服雲南之時成為宦官,出仕於燕王,亦即後來的永樂帝。代代均為伊斯蘭教徒,其鄭姓亦為永樂帝所賜。有時亦被稱為三寶太監,太監指的乃是宦官。他在宦官之中確實算是十分偉大,活躍於永樂帝的軍事政策之中,特別是前後七次、曆時三十年的南海遠征最為有名。全從東南亞進入印度洋,最遠還到達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東海岸。他所率領的海軍包括數十隻的大船和二萬數千名的隊員,驅使著羅盤針等工具,是一支具有有時還可以介入現地政治之力的大艦隊。對中國人的世界知識飛躍般地拓展具有很大的功績。此外,也以朝貢的形式將王室的貿易加以活潑化。不過,由於其靠岸地幾乎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地盤,以這一點來說,也許可說是鄭和的幸運吧?可惜的是後來就再也沒有能夠繼承此一壯舉的人,惟對南海知識的大增,以及華僑的進出依然有著很大的助益。
——《明史》卷三○四《鄭和傳》於謙:?~西元一四五七年。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出身。雖然身為官僚亦有不少功績,但其名聲遠揚還是在於土木之功績,但其名聲遠揚還是在於土木之變。西元一四四八年瓦刺的也先汗率領大軍南下。當時,於謙雖意圖勸阻執意禦駕親征的英宗,惟不為其所聞。結果英宗大敗遭俘,於謙為了抑止北京朝廷的動搖,於是擁立英宗之弟即位為景帝,在強化了軍備之後將瓦刺擊退。以後,也為明之重建而努力,但其果斷與不妥協的性格導致政敵甚多,最後為企圖讓英宗複位之一派處死。雖然受到棄市的殘虐之刑,但畢竟功績甚大之故,在死後約二十年後終於回複其名譽。
——《明史》卷一七○《於謙傳》王守仁:號為陽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浙江省餘姚縣出身。與其武人之姿比起來,其陽明學之祖的名聲尤高。年輕之時曾與無賴之徒交遊,但之後則成為修習學問之官僚。熱心於政治,是在逐漸腐敗的明朝官僚社會之中的一股清流。西元一五一六年,自江西福建之流賊討伐開始著手.西元一五一九年鎮壓南昌寧王之亂,一五二七年鎮壓廣西省思恩——田州之亂。其軍事活動雖然以成功收場,但這亦為其五十六年生涯後半之業績。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而出名,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隻不過,他並未因此而受到什麼好處,甚至還其學說本身都遭禁,一直到後世方才回複名譽。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傳》戚繼光:?~西元一五八七年。登州衛(今山東省蓬來縣)出身。繼承父親的衣缽盡力於與倭寇之間的作戰。在募集新兵加以訓練,以及充實艦船之後,於西元一一五七年終於成功地捕獲倭寇之首領王直。明朝的倭寇分為前期和後期,後期的倭寇則以中國人為主流。王直就是以日本為據點來對中國沿海加以侵襲。其後雖然也與俞大酞等在對付倭寇之上有所功績,但於告一段落後即轉為北方防備,成功地擊退包括阿爾丹汗、多蒙汗等蒙古軍的侵入。惟在作為為支柱的張居正死後即失勢,在不遇的情況下死去。
——《明史》巷二一二《戚繼光傳》張居正:西元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年。浙江省江陵出身。西元一五七二年神宗即位時,與宦官馮保結盟而將政敵流放,以後的十年間,即獨占內外政治之權限。外在隨著與蒙古的阿爾丹汗成功地締結和約,使得東北邊趨於安定;內在則做行政的整理及黃河的治理工程,同時還進行全國性的戶口調查等,立有不少的業績,在重建國家的經濟之上也有相當的努力。從其革新性的業績看來,他已不單是明末期的大政治家,也有著中國傑出的政治家之說。隻是其實行政策的手段和態度十分嚴格,加上強壓的方法,使得怨懟不少。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努爾哈赤:西元一五五九~一六二六年。清的初代皇帝(太祖)。英漢字名因地域而有異。祖父乃是明代建州女真之首領,明末因敗於張居正所派遣之軍隊而一度呈現破滅的狀態,在其建之後的數年之間成功地統一了建州女真。在表麵上對明恭順的一方,同時在對周圍部族的抗爭之中取得勝利,於西元一六一六年時即位建立後金國。一六十九年在薩爾夫之戰取得勝利之後,就不斷地對明壓迫。然在一六二五年寧遠城之戰中為袁崇煥的葡萄牙大炮所敗,並於翌年討伐蒙古之後死亡。
——《清史稿》卷一《太祖紀》袁崇煥:?~西元一六三○年。東莞(今廣東省東憲縣)出身。西元一六一九年時進士及第成為文官,但在軍事上亦相當活躍。當時的明已是在完全衰退的情況之下,為清的攻擊所苦。充滿謀略的袁崇煥於廣寧陷落之際前往分析敵情、認為守備乃是上策,於是決定守護寧遠城。當一六二六年清之太祖攻擊而來之際、他以自葡萄牙輸入的大炮應戰,讓清太祖初次嚐到敗北的屈辱。一六二九年當清之太宗自蒙古回攻迫近北京之際,雖然意圖急驅前往應戰,惟為因明之毅宗惑於清的反間之計,因而遭到處刑。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崇禎帝:西元一六一○~一六四四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明的第十六代,也是最後的皇帝。有著明君的素質,為重建即將滅亡的明而以渾身的力量奮鬥。他在政治之上公正而具有熱忱,一時之間雖然有著可能重建財政的狀態;可惜當時王朝內部早已腐敗,而難以與成長中的清相抗衡。再加上李自成的亂事迫近,當時精銳的軍隊都己送去與清作戰,守護都城的兵力薄弱,因而造成首都的失陷。孤立的皇帝在讓皇太子逃走後,將公主斬殺,最後則與皇後一同自盡而死,可說是個運命悲慘的皇帝。
——《明史》卷二十三~二十四《莊烈帝紀》魏忠賢:?~西元一六二七年。河北肅寧縣出身。本來就是個無賴,在失學的情況之下又因賭博輸錢而以自己的手去勢成為宦官。因與熹宗的乳母相通,受到熹宗的寵愛而發達,握有權力的他以做盡惡事而有名。當時明的政界分為東林和非東林兩派,兩者間有著激烈的政爭,魏忠賢與非東林派結盟,將東林黨的主要人士一一加以陷罪,造成不少人死於獄中。他雖自誇為其全盛時期,惟在毅宗即位之後遭到反彈劾而不得不縊首自殺。其後,魏忠賢一派雖然皆逐一遭到定罪.然而造成明混亂之罪早已大至難以收拾之地。
——《明史》卷三○五《魏忠賢傳》李自成:?~一六四五年。陝西省米脂縣出身。由於很重的稅負使得他破產而加入軍隊之中。當時的明王朝末期於政治腐敗之上,由於軍事費用的急增,使得稅負加重,在社會上蓄積了不少的不滿。就在這樣的狀態下,西元一六二八年陝西地方發生了大饑荒,一口氣發展為農民的暴動。參加亂事的李自成於此嶄露了頭角,於一六三五年被推戴成為闖王。一六四四年並攻陷北京造成明的滅亡。然而隨著賦稅的征收,以及權力的取得等,也使得他墮落而呈現矛盾的狀態。另一方麵,他又受到於明滅亡之際跟隨滿州族的漢人武將之攻擊,在短短的四十日之內即由北京退去的李自成,最後在轉戰之中在一六四五年時於湖北自殺。
——《明史》三○九《李自成、張獻忠傳》秦良玉:生歿年不明。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出身。明末於四川活躍的女性武將,名望很高。本為四川的石砫宣撫使馬千乘之妻,於西元一五九九年討伐楊應龍的叛亂之際與丈夫共同出陣,大破叛亂軍的一部以來,就開始立於戰陣之上。當馬千乘死於獄中之後,她依舊率領著支持他們的民眾和部下而活躍著。不隻是在武將的部隊統率能力上著名,她在教養和武術方麵也相當優秀。秦良玉雖為少數民族出身,但一貫跟隨明的政府,在一六二○年與滿州作戰停滯之際,亦與兄弟參加明援軍的編成,並於翌年渾河之戰中立下功績。秦良玉的名聲高揚是在與明末襲擊四川的羅汝才與張獻忠作戰之時,她和進入四川省後不斷進行殺戮的張獻忠之流血對決亦記載於《蜀碧》一書中。一六四四年,四川雖然進入張獻忠的統治之下,但秦良玉的支配地則以治外地的狀態受到保全。之後不久,張獻忠便即死亡,而秦良玉也在不久後死去。
——《明史》卷二七○《秦良玉傳》鄭成功:西元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生於日本的平戶。父親為明朝人鄭芝龍,母親則為田川七左衛門的女兒。說到他的弟弟,則還有次郎左衛門等同父異母的四個弟弟。鄭成功於七歲的時候渡明,在明滅亡之際因得到唐王朱聿鍵的知遇而賜姓國姓為朱,同時改名為成功,並封為忠孝伯。自此而有國姓爺之稱。鄭成功反清複明之堅決意誌乃是起自於母親於泉州自殺之後,一麵乞求日本的援助一麵持續抗戰。其間遭遇了父親鄭芝龍降清,而於西元一六五八年到一六五九年間為了意圖起死回生而前往狙擊南京,然而這也遭到了失敗。另一方麵,清也為了要打擊鄭成功,而於西元一六六一年起對沿海一帶下達了從海岸線起一定的距離之內斷絕一切與海洋聯絡的遷界令,準備徹底封鎖以海為據點的鄭成功。因此導致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名兵士前往攻打台灣一事,他在攻陷普羅文西亞城(亦嵌城)與熱蘭提亞城(台灣城)兩城堡後將荷蘭人驅逐,確保了據點,惟翌年即死去。除了有反清複明的野心之外,其奪回台灣一事亦有極高的評價,因而在現在的中國依然視鄭成功為民族的英雄。在日本則以近鬆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而出名。
——石原道博《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