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這樣子的事情,什麼世界上第一間餐廳乃是在日本什麼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在給小孩子看的——世界偉人傳記全集中也是如此。根據我以前所見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亞洲人實在是少得可憐。雖然其中有日本人,但其他的亞洲人竟然隻有三人:釋迦牟尼、甘地、還有成吉思汗。居然一個中國人也沒有!此外,把釋迦牟尼和成吉思汗並列似乎也有一點怪怪的。舉例來說,要是出現了莎士比亞的傳記的話,那麼有李白或杜甫的傳記乃是理所當然的;而如果出現了亞力山大大帝的話,那麼出現秦始皇傳記的話,就會顯得比較平衡。不過,在這傳記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第一個中國人的話,我想了一下,大概還會是諸葛孔明吧!算了,總是比一個都沒有要來得好一點。
在鄭和死後,不久永樂帝也過世了,於是曆史一下子就有了改變。也就是說,因為出海遠征很花錢,所以就停手了!對歐洲諸國來說,遠征之際是一定會在當地進行掠奪或是殖民地建設、還有獵殺奴隸等等,幾乎是把當地的資源全部加以榨取,然後再以之做為遠征的經費。像是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代的英國,當時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遠征乃是金錢的來源這下點來說服女王的。
在中國方麵,由於並沒有這麼做,因此遠征自然就隻是花錢。而且,還有負責遠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見。因此就停止了出海遠征。這時停止了出海遠征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然而不可原諒的是將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等等的全都加以燒毀,這個燒毀一切資料的人叫做劉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後。
極端地說,這個人改變了曆史。本人據說是位非常認真的官,他為了朝廷不讓宦官的權力坐大,也為了避免無益的費用支出而做了這樣的考量。無益的費用支出總是會以稅賦的方式來打平,最後隻會造成人民的麻煩而已。這樣的論點當然是正確的,隻是把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全都燒毀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曆史的轉捩點就在十五世紀。大約一四三三年的時候,鄭和的航海結束了。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記錄完全遭到燒毀。另一方麵,瓦斯科·達·格馬發現印度洋的航路,則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紀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還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因此,十五世紀可說是海的支配權由亞洲轉移到歐洲的時期。而且和中國人不同,對歐洲人來說,所謂的遠征乃是為了掠奪和侵略而實行的,於是之後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對東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曆史了。
很可惜的,“中國支配海的時代”在就此結束,而明這個國家也變得非常保守。
這時開始的,還有萬裏長城的建設。長城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專門防衛用的,因此建築這種東西本身沒有什麼壞處,不過和永樂帝以北京為出擊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擊的做法相比,就顯當十分消極而保守了。萬裏長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則中國文明自體就成了鎖國的狀態,雖然國內的商業及民間文化等持續地發展,但對外則不開放。這也使得中國社會往停滯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鄭和的死也代表著將中國對外的窗口加以關閉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性。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詳加考量的必要,像劉大夏這樣的儒教官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基本上儒教在當時已經比原本孔子所倡導時更加地形式化,而從儒教原理主義看來,提供國家利益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義的。這在曆代都有相當的議論。因為如此一來,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會有朝廷與商人爭利的情形出現。而鄭和的遠征確實是花費了相當的金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夠因此而確立海外貿易的路線的話,就長遠來說,應該是能夠提升利潤的。隻是提升利潤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應該的事罷了。在儒教的考量裏,財政的再建乃在於儉約。重點就在於:並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減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時利益的大艦隊遠征予以取消,用以減少支出。
因為有著這種想法的緣故,即使他們是站在他們所謂的正義之上,然而視野卻實在是極度地狹小。畢竟人對於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然而從這樣的行為使得全中國停滯,以及視野矮小化這一點來看,劉大夏的所作所為在人類史上還是無法原諒的。
就這樣,明進入了非常保守的時代。
接下來是第八十五位的於謙。這個人本來是個文官,而且從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稱為於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稱為包青天一般,是個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當地受到民眾仰慕。
當時,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時候。說起這個人,也有相當曲折離奇的命運。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慫恿,親自帶領了軍隊去與本來並不需要他親自出動的戰爭中的強敵作戰。在這時的北方,北元早已煙消雲散。大概是由於其內部的不斷抗爭之故,不知何時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強大的騎馬遊牧民族。這支部族被稱為瓦刺,其族長則叫做也先汗。
這個人在約十五世紀中的時候,將蒙古高原的東半部加以統一,然後就迫向北京。本來應該是隻要能夠與明互相貿易往來就可以的,然而當時采取保守姿態的明卻斷然地加以拒絕。於是他們就馬上發揮實力,率領著為數眾多的騎兵部隊指向北京。說到這裏,剛才也提過,沒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慫恿下準備與之對抗。本來雖然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最後還是率了五十萬的大軍進行遠征,跟後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事件。
這兩支軍隊一開始老是相互錯過,一直都沒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時,確知了明軍所在地的也先汗對明軍展開了急襲。由於策略得當,讓明軍吃了大敗戰。而英宗就在敗戰之後穿著鎖甲晃來晃去,到處又找不到部下,正當不知要怎麼辦,隻能夠隱於樹蔭之下的時候,卻被敵方發現了。由於不管怎麼看來,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將之拿下,而後一問竟發現是明朝皇帝。由於也先汗根本沒想到會俘獲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為交易的籌碼。也就是說,我可以將你們的皇帝歸還,隻是你們必須要以財寶或領土來交換的意思。由於瓦刺也沒有殺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認為這場交易一定會成立,沒想到結果卻不是如此。
當時,於謙取得晉升,成為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大臣。這個人當初在擔任地方知事的時候,要轉任之際,當地的人民竟同聲哭泣並希望他不要離開,結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單是一個好官,也是一個好人。
這時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來的意見外,也有認為北京很危險而想要遷都回南京的意見,這些於謙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應瓦刺的交易,也不舍棄北京,還任英宗皇帝的弟弟為新的皇帝,建立徹底抗戰的機製。
這樣一來當然讓也先汗覺得很沒趣,於是就以攻陷北京為目標,而全麵發動總攻擊。於謙在之前皇帝所發出的大軍早已四散,而北京早就沒有什麼兵力的情況下,隻好召集義勇兵來守城,好不容易總算守住了北京的城壁沒有遭到破壞。就在包圍戰一直持續下,也先汗終於放棄而退兵。也許也先汗是個容易放棄的人吧!他回去之後竟若無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來。隻是,表麵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經登基,因此讓英宗回來大概也是等著看明的宮廷之中是否會發生內鬥之類的事,所以應該還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總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後,北京是守住了。而當然,對新皇帝來說,於謙乃是最大的功臣,可是就回來的英宗來說,應該要拿他怎麼辦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到了這個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交換,英宗已經是退位之身,雖然要說可憐也真的是很可憐,但還是隻能夠將他禁閉於北京城內。
好了,我們再從新體製的整治這一點來看,由於於謙這個人非常公正嚴明,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對其懷恨在心的人。而當新皇帝即位不久便臥病在床的時候,這些對於謙有所怨恨的人就發起了政變,將遭到禁閉的英宗救出,然後再度讓其登上帝位。在這事件裏,於謙遭到逮捕,並且處了死刑。
英宗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要將於謙判處死刑,但最後還是核準了,因此於謙就必須要受死。這時的於謙仰天大叫了二次的“皇天後土、皇天後土”。所謂的皇天後土,大概就是指“如父親般的天空、如母親般的大地”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己在如父親般的天空和如母親般的大地的照覽之下,是無罪的意恩。隻不過,也是有像於謙這樣子偉大的人物在死前是不可能有這樣泣言的說法就是了。於謙過世,是西元一四五七年的事情。
不過,不論他究竟有沒有哭叫,我個人認為實際上他確實是無罪的。總之,於謙是在這時被殺的,而英宗也就因此複位。後來那些發動複位政變的首謀畢竟是些不怎麼樣的人,因此後來還是產生了一些問題而失勢或死亡。在那之後過了蠻久的一段時間,於謙才因為無罪,而以救國功臣之實回複了他的名譽。
在這之後,明進入了再沒什麼夠格的名將出現的時期,隻是在日本學習世界史時一定會出現一個“北虜南倭”的說法,這指的是北方有騎馬民族,而南邊則是倭寇——也就是包含日本人在內的海賊。而之後明的曆史,就是在朝廷的內部有權力抗爭,而外部有北虜南倭的威脅這樣的狀態下維持著。
最後,終於輪到接下來的第八十六位王守仁出場了。關於這個人在我“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的文章之中曾經寫到過。他以王陽明的名號為人所知,是中國的一位大思想家,不過這一點和這一回的人選是沒有關係的。重點在於這個人乃是代表明朝中期的軍略家。實際上關於他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在文章之中雖然還是都有所述及,不過,光是從王守住這個人的人格來看,就讓我個人非常地景仰,因此下麵就讓我先來說一說他的鐵事。
王守住這個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對行事不正的掌權者相當不齒,並會加以質問。在當時有個非常有力的宦官,由於非常地橫行霸道,因此違逆他的王守仁在受到拷問之後還被貶到邊疆去。那是個距離首都數千公裏遠的西南邊境,在遙遠的旅程之中,跟著他的就隻有一個隨從而已。等到好不容易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名隨從竟因勞累而倒了下來,而王守仁不但讓其休息、找大夫為他看病,還自己去汲水,運送餐食,說道:這一路辛苦你了!一直照顧到這名隨從完全複元為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王守仁這個人的人格如何,這是一則我很喜歡的軼事。王守仁在戰場上的功績甚多,要全部說完也蠻花時間的不過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在於平定寧王之亂這件事上。這個寧王是從永樂帝的弟弟寧王一係所出的子孫,在明朝來說算是名門,而明最後就是因為這一次的亂事而滅亡的。
再接下來,故事移到有名的第八十七位戚繼光。在整個明代之中,如果隻能夠選出一個人的話,那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戚繼光了。他就是獨自平定了剛才所說的北虜南倭的人。
隻不過,在說到這個戚繼光之前,還有一位並未被我選入百人之中的曾銑。這個人大抵是十六世紀前半的人,他是科舉及第的文官,但卻是負責守護明朝西北邊境的人。曾銑這個人善於用兵,同時還是個胸襟開闊的人,當北方的騎馬遊牧民族攻來時,他便一一加以擊退。特別是有一次在麵對十萬以上的大軍欺壓而來咐,他依然以他高明的指揮能力來把對方擊退。同時,曾銑這個人對行事不正的高官也十分憎惡,最後竟還因為用了軍需物資這種的莫須有的罪而被殺,因此我本來是想將他也列入百人列表之中的,但終究因為人數的限製而不得不將之去除。
在明的時代中,因不實之罪而被殺死的忠臣甚多,在氣氛上顯得較為灰暗。第八十一位的徐達如此,第八十五位的於謙、還有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沒有犯下什麼罪,而且還立有不少功績的情況之下被殺的,實在是非常地可惜。算了,事情就是這樣,在忠臣此起彼落的時代裏,他們的好常不被認同,總之,明被認為是以自己的手而將多數人才殺害的王朝,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好了,現在回到第八十七位的戚繼光。這個人是在世代都是武將世家中出生的,最初是在東南的海岸地帶,以擊退倭寇而活躍。他當初是從士兵的訓練及防禦體製的整備開始,在海岸築成堡壘,然後在倭寇逼近之時再進行實戰的指揮。以一名劍士的身份來說,戚繼光的劍術也十分地高超,據說他使的是一套名為龍行劍的劍法。在戚繼光之外,還有俞大猷和胡宗憲等,這些人也都是討伐倭寇的名人,隻不過畢竟還是戚繼光較為有名,而且也相當受到民眾的歡迎。對了,還有一個人叫做徐渭,他是在胡宗憲底下當參謀的,字文長。這個人不光是精於兵法,同時在詩、散文、書、畫、戲曲等方麵也都可說是一流的人才。隻是他後來因為一點小事而把妻子給殺掉,被關入牢獄之中,釋放之後則在各地流浪直到死亡,可說是一個狂傲的天才。
西元一五五七年,戚繼光擊潰了海賊的大部隊,同時還俘虜了其首領王直。這個叫做王直的人,和當時的許多人相同,既為海賊的首領,同時也是名海上商人,當日本初次有葡萄牙的船隻漂流而至之際,根據日本史裏的說法,負責擔任翻譯的就是他。由於王直並不會說日本語,因此當時搭上葡萄牙人船隻的他,應該是利用筆談的方式來與日本人溝通的。
戚繼光這個人之所以厲害,乃是在於他在平定了倭寇之後,接下來就來到了西北方的邊境。本來至今以前一直都是以海賊為對手的他,這次竟要以騎馬民族為對手,然而他還是依次將自蒙古方麵南下的騎馬民族一一擊退。以武將來說,算是全方位的人才,在海上能作戰,在陸上也能作戰。這個人在對付倭寇時的研究對策後來也傳了下來,之後也一直成為曆史研究的對象。
戚繼光因為相當地受到當時明的宰相張居正——這個人也相當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中一定會提及——的信任,所以沒有後顧之憂。然而在張居正死了之後,戚繼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援,並因此而失勢,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之下直到這一生結束。
這個戚繼光在中國的笑話之中,也以怕老婆俱樂部的成員而為人所知。關於以下的笑話究竟有多少真實性我們並不知道,不過我們還是來談一談。在戚繼光最初平定倭寇的時候,曾經把勇敢的士兵加以集合。他說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呢?是能夠打倒老虎的人嗎?不是,而是不害怕自己老婆的人。接著,他再對聚集而來的誌願兵說道:在鳴笛之後,會怕老婆的人就在白旗之下集合,而不怕老婆的則繼續留在紅旗之下。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集結到了白旗之下,原來大家都是會怕老婆的。當時,隻有一個人位在紅旗之下。於是戚繼光便說:哦,原來你就是最厲害的勇者呀!沒想到把這個人叫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惟一一個留在紅旗之下的兵士剛才其實並沒有聽清楚指令,而他的妻子告訴他,如果指令聽不清楚的時候,就最妤不要亂動。這樣的回答讓戚繼光也不知道該拿他如何是好,不由得感到失望。這就是其中一則最有名的笑話。
說到海賊的話,明代出了不少有名的海賊。在鄭和的航海記錄遭到燒毀,而整個社會也變得十分封閉的情況之下,還是有不少具有反動精神的男子到大海之上。舉例來說的話,林鳳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人在西班牙人的記錄中是被寫做Limahon,於西元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他率領大量部隊攻擊西班牙所占領的菲律賓,準備攻下馬尼拉城。在經過九個月的戰鬥之後,終於斷了攻擊的念頭,再度乘船離去,之後到底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當戚繼光的後援者張居正死掉以後,明朝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什麼優異的政治之舉,且陰謀續出——有各種不同的陰謀,在此就省略不提了。幸好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也逐漸衰退,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在東北的邊境興起的滿族。滿族其實就是女真族,也就是那個以前與宋不斷相爭的金。在衰微三百年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努爾哈赤的英雄,他不但統一了部族,還急速地擴大其勢力。
同樣地在這個時代,日本這邊的豐臣秀吉則是開始展開對朝鮮的侵略。明乃是朝鮮的君主國,因此就不得不與日本開戰。其結果雖然是成功地將日本驅退,但軍事上卻花費了不少的費用,因此之後東北方麵的防備就開始趨於衰弱。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明的東北邊境已經是個相當危險的場所了。
接下來出場的是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袁崇煥這個人本來也是科舉合格的文官,他在明的軍隊為努爾哈赤所敗而全軍撤退之時,獨自一個人變裝越過長城,前往調查努爾哈赤所占領的地區,是個非常大膽的人。在他賭命探查東北邊境的地形、詳細地了解當地的事情之後,便負責率領東北方麵的守備部隊。
到了西元一六二五年,發生了有名的寧遠城之戰。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東北方,今日遼寧省——也就是中國東北地方的南部——的範圍內。當他在守這個地方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大軍壓迫而來。這個努爾哈赤在一生之中可說從沒有戰敗過,然而就在那之前,袁崇煥從葡萄牙人那兒輸人了最新式的大炮。雖然在輸入之際曾受到過保守派的阻撓,但最後還是用於寧遠城的守備之上。就在無敵的努爾哈赤軍以騎兵突進的時候,袁崇煥就發炮加以攻擊,努爾哈赤軍雖然還是在炮擊之下不斷地意圖反擊,但最後還是被擊退。而這時努爾哈赤也被大炮的炮彈所傷,因而負了重傷,這也成了努爾哈赤的生涯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