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亞細亞的風暴——元時代(3 / 3)

在這兒登場的乃是第八○位的擴廓帖木兒。抱歉在順序上有一些顛倒就是了。

擴廓帖木兒這個人乃是蒙古的貴族出身,元朝廷內亂之時也在其中,而與其他的蒙古人同誌之間相互討伐。然而到了這個地步,這個人也隻有為了屈居弱勢的元朝而起來戰鬥了。隻是雖然經過了一番奮戰,最後還是為徐達所敗,一直被追到黃河岸邊,隻有乘著水麵的浮木渡過黃河脫逃的分。一般來說,這應該不是靠遊泳就能夠渡過的河流,然他竟能夠遊泳渡過黃河逃脫,也實在是蠻厲害的。大致上看來,蒙古人是一生下來大概就能夠騎馬的民族,對於遊泳應該不是十分內行的,也因為這個緣故,更顯得了不起。

就這樣,徐達和常遇春所率領的明軍在渡過了黃河之後,以山嵐一般的態勢迫向了北京——也就是元的大都。

當時在大都的乃是元最後的皇帝——順帝。順帝本來還想靠著大都的城壁來與明軍一決生死,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打開城門往北邊逃亡。是以明軍就在不流一滴血的情況下進入了大都。

順帝這個人非常著迷西藏的佛教,本來這應該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他沉迷的卻是怪異的西藏佛教,而且還耽溺於酒色,殺死忠臣,是被稱為自取滅亡那一型的人。關於這個人也有一些奇妙的軼事,那就是順帝其實並非蒙古人的說法。

當宋朝——就是杭州臨安府——在滅亡之際,當時幼年的皇帝一直逃往北方,結果這個人在成年之後當了和尚,還偷偷地跟一名女子生下了一個小孩,據說這個小孩就是順帝。這個說法在年代之上似乎有些不合,所以也許是孫子也說不定。總之,這是一個傳說,並沒有要那麼精致地求證的價值。

在此,順帝——基本上順帝這個人確實並非前任皇帝的親生兒子,而是不知從哪裏抱來而後當上皇帝的,因此要說其從最初開始就身世奇怪也不是說不通。不過總之他應該還是個蒙古的皇族,隻是因為皇帝沒有後代所以才過繼過來的吧!據說在當順帝知道自己出生的秘密時,就私下做了一些讓元加速滅亡的舉動,但是這應當也隻是傳說,而不是真正的史實,我隻是告訴大家有這樣的說法就是了。

在普通的考量上,由於當時明軍的支配並非十分地穩固,站在順帝的情況來看,一時先回到根據地的蒙古去避難,然後再伺機奪歸的想法也是正常的,隻是明的支配在其後突然急速地穩固了下來,以致於再也沒有重新將其奪回的餘地。結果,元的朝廷就因為從大都逃出一事而放棄了對中國本土的支配。

再提到蒙古的統治階層,說他們是為了不流不必要的血而引兵退卻,其實也沒有這麼美好的事,基本上,要說他們是痛快的退卻其實也是很怪異的表現。從結果看來,元王朝畢竟還不是中國的王朝,而隻不過是外國攻進來的占領軍之證據就在於此。就像是強盜強硬地占了別人的家,而當這個家待不下去時,就拍拍屁股走人一般。

不管怎樣,明統一天下的大業成功了。像朱元璋這樣從南方的長江流域興起,而後北上統一天下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一個例子。

於朱元璋的部下之中,除了徐達和常遇春外,要說到其他的有名人物,第一個要算是李文忠,他也是朱元璋的侄子。接下來還是鄧愈、沫英、湯和,以上的四個人也都受到封王,和前述的徐達及常遇春合稱“六王”。

這六王有留下他們的畫姿,其中李文忠和鄧愈在圖上還不見髭須,是以年輕男子的姿態描畫的。可見他們應是在少年之時即建立了大功,很年輕就當上了高官才是。

再接下去還有馮勝,這個人的外號是常勝將軍。雖然他的功績並不劣於前述的六王,但後來卻為不實的罪名所殺。

在這之後,元朝被流放至其本來出身地的蒙古高原,而明朝則管這樣的元朝叫做北元,表示其已不再是正統王朝的狀態。隻是其勢力依然存在,還曾有派大軍南下的風頭,因此徐達便率大軍越過戈壁沙漠遠征。迎擊的依然還是擴廓帖木兒,這時是以勝利收場。實在來說,徐達這個人又不像唐代的李靖,他在騎兵戰的部份真的是沒有那麼擅長,因此就算在以前於中國本土的戰鬥之中能夠對擴廓帖木兒連戰連勝,但在遠征蒙古之時就反為擴廓帖木兒所敗了。

至於元順帝,則在自大都逃出之後沒有多久就死了,因此朱元璋就對擴廓帖木兒還能繼續一直不斷地對元盡忠作戰感到欽佩。當擴廓帖木兒的妹妹被俘虜之後,朱元璋還不論其敵方的身份,把她嫁給了自己的兒子。

再回到擴廓帖本兒身上,由於他擊敗了徐達,因此明軍也不再前往蒙古的範圍,造成了中國本土與蒙古完全地分裂。

郭侃:?~西元一二七七?年。華州(今陝西省渭南縣)出身。年輕之時即以武將身份活躍,西元一二五二年時跟隨夫拉可汗遠征西方,討伐了諸多國家。其足跡越過喀什米爾,甚至還曾與阿拉伯及法蘭克等作戰,為其征服之地的人們所畏懼,而稱為神人。他在聽聞憲宗之訃報後率兵歸國,除了向即位的世祖獻策建國號與置國都之外,也曾進言製壓南宋之事。累積戰功而達萬戶之位,並因製壓江南之功而被任命為海寧知州,於在職一年餘之後去世。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傳》、《新元史》卷一四六《郭侃傳》耶律楚材:西元一一九○~一二四四年。遼王族的子孫,雖曾出仕於金,但於西元一二一五年蒙古陷落都城燕京之時遭到俘虜,而開始出仕於太祖成吉思汗。後來,因深得太祖的信賴而常伴其左右,幫助政治上的運作。當太祖死後,依其遺命繼續輔佐太宗窩闊台,對其有相當大的助益。他不但壓抑了蒙古苛酷的征服戰爭以及支配征服地的過分行為,對於蒙古帝國諸製度的整飭也有相當的評價。隻不過,亦有關於其功跡經過誇張的說法存在。

——《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朱元璋:西元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二六八~一三九八年。明的初代皇帝(太祖)。出身貧賤,在元末的混亂之中因一家離散而成為僧侶四處流流浪。後來因參加紅巾之亂而嶄露頭角,逐漸擴展自己的勢力。西元一三六四年自立稱為吳王。在此前後持續著與周圍其他有力人物的作戰,在其他人依次滅亡,因將小明王韓山童殺死而與紅巾軍決別。四元一三六八年於南京即上帝位,而後則努力於國內的平定及對元的討伐,完成了明帝國的開國,是興於江南而統一了華北的第一個王朝。他也開始建立一世一元的製度,用心於民政而促使社會安定。但反麵看來,他亦建立以錦衣衛為中心的間諜網,且因殺死不少功臣而給人冷酷薄情的印象。同時,他也建立了明的專製體製等黑暗的部分。

——《明史》卷一~三《太祖紀》徐達:西元一三三二~一三八五年。濠(今安徽省鳳陽縣)出身。跟隨趁著元末的動亂起兵的朱元璋,具有擁其建立明帝國的功績。雖和朱元璋同為農民出身,惟因具有軍事上的才能,因而能於江南盡力於地盤的確保,數度在危急之際解救朱元璋的事跡亦很有名。當朱元璋成為吳王後,他也盡力於確保其勢力以及全國的平定之上。朱元璋即帝位後,更與在華北的元軍進行對決,北上一路迫近大都。當元朝最後的順帝逃至上都之際,便乘機進占大都。西元一三七○年亦曾以大將軍的身份與擴廓帖木兒作戰,將元軍驅逐回外蒙古。他除對朱元璋,也就是洪武帝盡忠外,對待下屬亦能苦樂共享,而深受部下之信賴。

——《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常遇春:西元一三三○~一三六九年。懷遠(今安徽省懷遠縣)出身。跟隨朱元璋建立明帝國有功,其活躍僅次於徐達之後而有第二之稱。他和徐達共同轉戰於各地,將朱元璋的對手一一打倒,而展開了朱元璋即位為吳王以及明帝國之皇帝的道路。其中在西元一六六三年,於鄱陽湖與陳友諒的激戰之末攻破通往揚子江之要衝,乃是其最大的功績。後來在大破擴廓貼木兒進入陝西省,以及使元順帝北走等事件中亦有功,之後猝死於柳河川。

——《明史》卷一二五《常遇春傳》施耐庵、羅貫中:兩人皆為留名中國小說史上的人物。羅貫中除有留下西元一三四一年到一三六八年在世的記錄之外,詳細情況一切不明。出身地也有太原及杭州兩種說法。羅貫中傳世的作品除《三國演義》外還有多數,也有觀點是認為這隻是此種作者的代名詞而已。而據說與羅貫中共同著作《水滸傳》的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生歿年不明。近年,關於其位於江蘇省興化縣《續縣誌》中有墓誌銘與列傳的說法也遭到懷疑。不管如何,從此處應可看出過去小說家地位低下的狀況。

擴廓帖木兒:?~西元一三七五年。沈邱(位今河南省)出身。擴廓貼木兒之名乃由順帝所賜,漢姓為王。是元有力官僚之甥,支撐著即將滅亡的元,勇敢地戰鬥,建立了不少功勳。惟畢竟無法改變元衰退之事實,自己也因觸怒順帝而受到疏遠。然而他自始至終對元盡忠義,即使是當元的家臣一一降服之際也未曾背叛過元。當順帝沒後,他也在新的皇帝之下力戰。西元一三七二年,他在與徐達之間的戰鬥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方才使得北元獲得安定。連朱元璋都對擴廓帖木兒深深傾倒,據說還將他的妹妹嫁給其第二王子為妃。

——《明史》卷一二四《擴廓帖木兒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