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亞細亞的風暴——元時代(2 / 3)

忽必烈當然對中國的文化有所理解,不過他並不耽溺。而就算把蒙古人和色目人都給加起來,人口大概也隻有二百萬人左右,相對地舊南宋的人口卻有六千萬人之多,因而必須要以少數的民族來統治多數的民族。然而這事本身的結構就有所矛盾,因此元朝的統治自然不可能長久,但就算如此,還是必須要以極少數的蒙古人、以及作為其手足來作動的色目人,來統治這些無論在文化上或經濟上均高度發展的多數民族。

科舉這件事情在當時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製度,像歐洲當時就正處於惟有貴族才有可能獲得出仕機會的狀態。隻不過,就算是形骸,也比完全破滅要來得好些。以蒙古來說,如果能夠確立一種取代科舉的製度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可是結果卻沒有,因此最後也隻能再讓科舉複活。

科舉再度複活的時候,就依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以及南人的區別——所謂的漢人,指的是舊金國領土內的漢民族;而所謂的南人,指的則是舊南宋國內的人上一而分為四個組別,四組的錄取數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如果光是靠實力來取決的話,那麼錄取者大概全部都是南人,因此必須要加以區別。此外,蒙古人的考試科日也簡單許多,這對統治世界的蒙古帝國來說,其所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然而,讓科舉重新複活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著本來要拿來取代舊有中國製度的元之製度有著相當的破綻。此外,以色目人擔任各地方的長官來執行行政工作這件事也有著不同的問題,基本上就算色目人本身能力強好了,然他們並不見得會愛這片土地,就算短時間之內要他們建立績業,大概也隻會造成嚴重的壓榨問題吧。

對了,馬可·波羅這個人就是在忽必烈的時候來到中國的。關於這件事似乎也有著不同的說法,在歐洲就有人寫書提出其實馬可·波羅並沒有到過中國的說法——不過這本書日本應該還沒有譯本出現就是了。

此一論調的根據在於馬可·波羅的書中對於萬裏長城竟然完全沒有提及這一點上,此外,對於纏足這種將女性的雙足以布緊縛以阻止其生長的這種習俗也完全沒有提到過。隻是,萬裏長城在元代其實應該已在逐漸地腐朽破敗中,今日如此雄偉的長城乃是在明代重建的,因此馬可·波羅對其毫不關心應當並非不可思議之事。另外,馬可·波羅並不會說中國的語言,所以他應該是在色目人的社會之中活動。纏足這件事情乃是中國人專屬的習俗,當時也不像在之後明代那麼地風行,因此他沒有注意到應該也是能夠理解的。不過事實上,關於馬可·波羅這個人來到中國的漢文資料幾乎付之闕如也是事實就是了。

另一方麵,還有一個有名的耶律楚材。關於這個人,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資料中也幾乎見不到,但卻是確實存在的人。

關於蒙古的曆史,漢文的資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是一個問題,如果不將數國語言的資料加以對照的話,實在是很難勾勒出一個立體的輪廓。由於漢文的資料全部乃由對蒙古人反感的中國人所寫的,因此也有著完全不可信的極端說法,不過如果這麼說的話,對於被征服的一方,也就是輸家這邊的記錄完全加以漠視的狀況下,要來述說這段曆史的話,我認為也是一個問題。

何況在蒙古的統治之下,從科舉複活這一類的事情來看,其製度本身就有著破綻。本來元這個王朝是由忽必烈這種極具有能力的個人所建立的,當忽必烈不在時,它就開始趨於衰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正如剛才所言,極少數的蒙古人要來支配大多數在經濟、文化上均較優越的中國人,這樣的結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此元朝也是不可能長久的。

雖說如此,在忽必烈死後,元朝還繼續保有了六十九年的統治局麵,我認為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時的南方像杭州及泉州等都市,還持續著自宋代以來的高度繁榮,而在北方,則有著大都這個城市的繁盛。所謂的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就是自這個時代開始的。由於其政治都市的屬性,可說是經過相當的人工雕琢。除了有許多色目人居住其中外,國際色彩也十分豐富,是個相當具有魅力的都會。隻是它在經濟上必須要仰賴南方,“以南養北”的結構可說是時至今日依然存在。也因為如此,忽必烈全麵地改修大運河,用以強化與南方之間的聯係。

沒有多久,在元的朝廷之內就卷起了爭奪勢力的陰謀,暗殺和內亂相繼不絕。有一說法是因為當時氣候的條件變差,引起天災不斷。因此在研究蒙古的曆史學家中就有人提出元乃是滅於人類不可抗力的天災的說法。隻是自古以來並沒有哪一個王朝是真正因天災而滅亡的,反倒是因為對天災的防範沒有作好,失去民心方才滅亡的,而元應該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黃河的洪水連年不絕,因此元朝便派脫脫(這個人是位非常認真的宰相)出馬,他在下定決心之後集結了數百萬的勞動者,準備進行黃河的大型整治工程。這應當是十分有益的事業才是,隻是在工程結束之後,這數百萬的勞動者就同時遭到解雇,一下子產生了數百萬的失業人口。這些人全都是從事土木工程的人,健壯而有體力,為了要養家活口就隻好選擇成為盜賊一途。當然並非隻有這麼一個原因,總之天災還是繼續不斷,而元的朝廷則忙於內部的抗爭,根本沒有辦法對應,於是不久之後就釀成了全國性的叛亂。其中,最初自元的統治下脫離的,當然就是江南的部份。

脫脫對此事的反應就是率領大軍出擊,一時之間雖然將反叛軍加以擊破,然卻遭到嫉妒而因小人讒言,最後被逼到自殺的地步。如此一來,元再也沒有足以支撐大局的人才,而隻能眼看著叛亂之火不斷擴散燎原。

這時候,朱元璋於長江以南登場。這個人正是明太祖、洪武帝。他出身於貧困的農民,自小的時候就以到別人的家中幫傭為生。以下就是他在看管牛隻時的故事。當時,一夥年輕的同伴們因為肚子餓到快要死了,於是他就大膽地殺了那隻牛,然後將肉分而食之。為此,他遭到牛之主人的處分,不過,那時吃到肉的少年們卻都因此而非常感動,發誓要一生跟隨著他。第八十一位的徐達,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這個人後來一時之間沒有了工作,就以僧侶的身份開始流浪,不久後加入了叛亂軍,以實力獲得出仕的機會。據說朱元璋這個人的容貌十分地怪異,當叛亂軍的首領見到他時也不由得大驚,說這人並不是個普通之人雲雲。

當朱元璋開始嶄露頭角之後,以前的同伴們也都一一前來投靠,而逐漸地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像徐達是一開始就跟在朱元璋的身邊,而當朱元璋往上爬時,第八十二位的常遇春出現了,他要求朱元璋將自己收為部下。常遇春這個人也是曾經做過盜賊的,當別人問他人生的誌向為何時,他的回答是領著十萬大軍橫行天下,因此就被取了個常十萬的綽號。

從類型上來說,徐達是名智將,而常遇春則是猛將。此外,在朱元璋之下也集結了許多的人才。後來徐達和常遇春皆受封為王,號稱二王的兩人也正是立下最多汗馬功勞的人。

當朱元璋的勢力尚未完全成熟時,如果元以全軍之勢攻擊的話,我想曆史應該會有所不同才是,但就在元還搞不定內部的抗爭之時,朱元璋在長江之南早已建立了穩固的勢力。

當時的朱元璋大致占有在長江中遊的位置,而在其上遊與下遊則各自有不同的強敵。上遊的敵人為陳友諒,而下遊的敵人則是張士誠。這兩個人在當初的勢力皆較朱元璋強,朱元璋可說是處在不知何時會被這兩人攻滅的狀態之下。結果一開始,朱元璋就在鄱陽湖的決戰之中解決了陳友諒。

這個鄱陽湖乃是長江中遊的一個大湖,約有日本琵琶湖的六、七倍大,看起來就像海一樣,兩人便於其上進行大船團的決戰。

這時候,陳友諒這邊是以鎖鏈將船團連係在一起,因此朱元璋便以火攻之。這場鄱陽湖之戰在當時乃是非常有名的戰爭,在我的想象中,也許《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便把它拿來作為描寫赤壁之戰時的參考也說不定。總之,以火將以鎖鏈係在一起的船團全部燒盡的作法是相同的。

而朱元璋讓陳友諒的有力部下看來似乎要造反,而由陳友諒自己親手將之除去的計略,在赤壁之戰的描寫中也有十分類似的地方。

還有,我也曾聽聞被認為是《水滸傳》作者的施耐庵、以及被認為其弟子的羅貫中等二人,在這時期便是於這一帶話動的說法。不管如何,這此事都隻有任憑大家的想象了。

在這一場所謂的鄱陽湖之戰中,一夜之間就造成了十萬餘的死傷,真的可說是一場大激戰。當時有個名叫張定邊的勇將曾經躍上朱元璋的船,就在差一點要將朱元璋的首級給切下的時候,常遇春從隔壁的船射了一箭將之射死,十分地驚險。當朱元璋在將陳友諒給滅了之後,緊接著就回頭滅了張士誠,因而統一了江南。關於這段故事也有被改編為京劇,劇名叫做“九江口”,還曾經在日本上演過。

就這樣,在統一南方之後,朱元璋正式登上帝位。立國號為明,而成為明太祖洪武帝。在這裏,太祖當然還是死後所稱的諡號,至於洪武帝的稱呼,則是因為他的年號為洪武的關係。自朱元璋以後,中國開始了一世一元的製度,也就是一位皇帝隻會有一個年號,因此就以他的年號來稱呼這個皇帝,是以稱其為洪武帝。

接下來,為了要滅元以實現統一天下的願望,自然就必須送出軍隊北征。這支北征軍的總司令為徐達,而副司令則為常遇春,兵數號稱有五十萬。隨著軍隊的北上,元軍一一地遭到擊破。這時,在元這一邊死守的人據說不少,不過諷刺的是,這些人全都是科舉合格的漢民族文官,卻為了元朝而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