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橫行的虛像——三國時代(1 / 3)

我想大家大概都知道,在關羽死後,劉備為了替他複仇而出兵,卻被第三十五位的陸遜所敗。這時,劉備底下的將軍大部份均已死亡,因此劉備的軍隊,也就是蜀軍,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這時的孔明就必須要掌握軍隊,不過,造成如此狀況的關鍵人物,卻是一個叫做魏延的人。

魏延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是違逆孔明,最後還因謀反而死,演出的是個非常不好的角色。不過,魏延這個人成為問題人物,是在劉備死亡以後,在劉備生前倒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

劉備在四曆二一九年當上漢中王這時也是劉備的最盛時期。而這時要任命誰為漢中太守,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的漢中太守,指的就是北方軍隊司令官,也就是當蜀與魏進入作戰時,必定得位在第一線的人物,因此非得要選出一個有能力的人才行。當時,一般都認為應該是由張飛來擔任,而張飛本人亦如此認為。隻不過,後來擔任漢中太守的卻是魏延,讓大家都吃了一驚。

魏延這個人在此受到相當高的評價,而他對劉備也有相當的忠誠,隻不過,在劉備死後,對於孔明從魏延的角度看來,實在不覺得這個人怎麼樣。也就是說,對於在先帝生前從沒有上到過前線的人,他是怎麼都無法止住不滿的感覺。

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孔明偏心的場麵不少,尤其是在對魏延的時候更是明顯。本來魏延是在赤壁之戰後才跟隨劉備的,在他還在某位太守的身邊做食客的時候,因劉備軍攻擊而來,魏延將那位太守殺了,而後降伏成為劉備的部下。

這時,在《三國演義》中,孔明曾說過魏延是殺死恩人的糟糕人物,因此最好是把他殺掉,不過,劉備隻是隨口應應而已,並沒有把他給殺了。就這樣,這時的孔明已經看出魏延具有謀反之相而提出將之殺死的這件事,就一直成為以後的伏線。不過,比較奇怪的是,之前其他的人——還有許多將君主殺死後投靠劉備的人物——孔明卻什麼都沒有說就接受了,為何隻有在魏延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主張呢!如果是要做為數十年之後謀反的伏線,也未免太前後矛盾了吧?因此我相信這一定是故意安排出來的。

隨著時間的經過,孔明進入了與第三十四位司馬懿的戰鬥中。這就是葫蘆穀之戰,乃是在《三國演義》中,第一○三回內的故事。

他在非常狹隘的山穀中,準備把司馬懿引誘而來——這個引誘的任務就是由魏延負責然後現放火讓其無法逃生。隻要利用秘藏的火藥引爆即可引發強大的火勢,而在將司馬懿燒殺的時候,也可以同時把魏延一起燒死。

隻不過,這時剛好下起了雨,使得司馬懿撿回了一條命。而同時,魏延也得救了,於是——不過,這本來就是虛構的東西,這場戰役也不存在於現實之中——魏延非常生氣,認為你明知道我還在其中,居然還放火,不是分明就想置我於死地嗎?孔明倒是推托道沒有這回事,而是部下馬岱——喜歡《三國誌》的人應該知道他是誰才是——不小心點著了火,這完全是他的失誤,就將馬岱由將軍降為兵士。

依據本文的說明,孔明原本是想將司馬懿和魏延一同解決的,沒想到卻失敗了。當我第一次讀到馬岱最後隻好穿著濕衣逃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好過分,我認為在《三國誌》中所出的策略,這是最肮髒的手段,在此之後我對孔明——當然是《三國演義》的孔明——就怎麼都難有好感了。

也因此我對於讀了《三國演義》後站在孔明那邊的讀者,在讀了這一段故事後依然能夠對其感到尊敬自是感到不可思議。隻不過這段故事的有無,依版本而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是後代的編者所添加的。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在史實上的孔明是絕對沒有任何責任的。在《三國演義》中即使是對其偏心,但作者是否具有別的意圖,所以才有這一段不公平的策略描寫呢?我倒是蠻想知道的。

好了,似乎跑得有些太快了,現在我們回到第三十二位的關羽。關於這個人,我想已經不需要再敘述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不過,在此倒必須要說一說為什麼關羽被選入,而張飛則沒有的理由。

在這一次名將的條件中,我們之前共設定了A、B、C、D等四項,其中的C,也就是珍愛部下,並獲得部下深厚信賴這項條件,讓張飛落榜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乃是因被部下所怨恨而殺死的。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在仔細分析過後,其實在談到關羽時不得不談到張飛,乃是因為他總是和關羽一同行動的緣故。

當然張飛是很厲害,這點是大家都沒有疑義的,不過,關羽這個人在死後神格化,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關帝廟的存在。與之相較,張飛這個人雖然在演劇什麼之中,是以天真的老粗將軍形象而受到歡迎,但要說到是個名將嘛,由於他對部下並不優厚,因此也就隻好讓他落選了。

另外還有一個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人,在此稍征提一提,那就是趙雲。這個人在日本也算十分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