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及連忙召來幾名親信幕僚、副將商議此事。眾人也知要保住平陽,依靠宇文及隻怕不行,而尉遲鷹在邊關立下的赫赫戰功,卻令人放心了許多。至於城守大人要轉嫁罪責,那也在情理之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當下紛紛讚同,稱讚城守大人此舉高明。
有那心思機敏者立即獻計,不妨以先斬後奏之法,逼迫尉遲鷹不得不接受。那時眾人群起擁護,人心所向,他再要推脫便不可得了。
宇文及聞言大喜,正所謂事不宜遲,立即招集城中各有司、眾將官,明言自己才識淺薄,不足擔當守城重任,所以甘願讓賢,一應軍務,均由尉遲鷹代理。
尉遲鷹大感意外,他何嚐不知這是宇文及轉嫁罪責之舉,但現下情勢危急,個人榮辱實在無法顧忌太多,當下也並不推辭,坦然接受宇文及所付的劍印。一眾官兵將校都曾聽過“尉遲鷹”這個名字,聽得由他指揮,無不軍心振奮,鹹聽號令。
尉遲鷹得眾將擁護,這才放心調派。首先,他將自己所帶三千精兵與宇文及的四千守軍合兵一處,抽出二千精兵用作後備、應急之用。餘下五千官兵分成四隊,挑選四名膽大心細的軍官,分守四門。
又從城中丁壯百姓中挑選出萬餘人,編成“忠勇營”,暫由宇文及統領,發放刀槍,協助官兵守城。而自己,則率衛隊長況鍾,及一些親兵、府衙護衛、軍校等人,組成三百餘人的“督戰隊”,總鎮四門。
天已大亮,敵軍仍未見動靜。直至日上三竿,遠處才見塵頭大起,聲若悶雷,由遠及近,眺望樓上的小校傳下信號:“敵軍來襲。”
尉遲鷹一擺手,軍兵兩翼散開,隱伏在城垛之後。尉遲鷹大步走到城頭,揚目望去。漫無邊際的大隊敵軍,如一片黃雲,踐沙揚塵而來。旌旗蔽野,劍戟如林,聲勢壯浩無比。
行至關前裏許之地,中軍號角長鳴。前軍人馬勒馬停步,往兩旁一分。弓弩手、排槍手、刀斧手、捆綁手,依次站定。正中央兩麵大旗一分,一匹青鬃馬居中而出,潑喇喇跑至城下,馬上軍官趾高氣揚,揚鞭大叫:“城上守軍聽著,目下此城已被我大軍四下圍困,爾等還不開城納降,更待何時?”
尉遲鷹冷笑一聲,戟指喝道:“敗軍之將,還敢在此揚威。快回去叫你的人前來送死吧!”他內功深厚,聲音洪亮,一句話送出老遠。城上城下,不少軍校都聽得清清楚楚。
那軍官臉色微變,喝道:“爾等已是甕中之鱉,若再執迷不悟,少時打破城池,俱叫爾等人頭落地。”尉遲鷹大怒,喝道:“狗頭,若再羅嗦,先射你作刺豬。”隨手抓過一張硬弓,二枝狼牙箭,挽弓射出,“嗖,嗖”二聲,釘在那軍官馬前。
那軍官倒也不懼,冷笑一聲道:“好。”撥轉馬頭,回歸本陣。尉遲鷹知道敵軍立時便要大舉進攻。一招手,城頭伏兵盡起,嚴陣以待。
片刻後,敵軍陣中鼓聲驟響,中軍黃旗招動,一彪人馬齊聲呐喊,縱騎飛馳。轉眼間已衝至城下,數千步兵左手圓盾,右手鋼刀,隊列整齊,緩緩逼近城樓,軍中已經架起了雲梯。隻待搭上城樓,立即蜂擁而上。
尉遲鷹雙目圓瞪,緊緊盯著城下敵軍,眼見敵軍前鋒進抵護城河,手中鋼刀猛地劈下,大喝一聲:“放箭。”
眾軍蓄勢已久,聞令立即張弩齊射。一排羽箭飛出,密如驟雨。隨即城頭上丁壯百姓準備的灰瓶、擂木、大石、磚瓦如雨而下,慘叫聲中,攻城的敵軍頓時倒下一大片,餘下的敵軍又潮水般退了回去。
城頭上,尉遲鷹劍眉緊皺,臉上毫無得色。一名軍官興奮地道:“大人,敵軍退了。”
尉遲鷹瞟了他一眼,見是個年紀甚輕的校尉,輕輕搖搖頭,道:“錯了,剛才僅是一次試探,他們馬上就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