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暗箭傷人(2 / 3)

尉遲鷹搖搖頭,關切地道:“皇上每日躬親政務之餘,尚要閱讀這許多奏章。委實太過操勞了。皇上可要保重龍體才是。”武帝笑了笑,道:“雖有幾分操勞,但若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朕也是甘之如飴。”

尉遲鷹道:“皇上憂勞國事,必能得上天垂憐,保佑我大周國泰民安。盛世一統也隻在早晚而已。”武帝輕歎道:“古今帝王,無不以太平盛世為治國之目標。但誰又知道,要做到這四字,是何等不易!”

尉遲鷹一聽,微微一怔,道:“皇上……”武帝搖搖頭,道:“小鷹,你可算是朕最忠心的部屬。年紀雖輕,卻已為朕立下了許多功勞,朕也一向把你視作心腹。有些事,朕原不必瞞你!”

尉遲鷹不敢插嘴,凝神傾聽。武帝緩緩道:“朕自十八歲便已即位,迄今已有十餘載。但大權一直操縱在宇文護手中,這老賊飛揚跋扈,結黨營私,殘害忠良,令我大周日益衰退,但凡與敵交鋒,勝少敗多,令諸國頗有輕視我大周之心。”

尉遲鷹知道武帝所說均是實情,但此情此景,他卻不好再說什麼,隻有寬慰道:“皇上不必為此耿耿於心。現下奸佞已除,正如拔開烏雲,自有紅日當頭。以皇上的雄材大略,自會率大周萬民開疆拓土,成萬世不朽之基業。”

武帝凝視著他,點了點頭,目中掠過一絲異彩,道:“千秋功業,隻在今朝。朕早已有心北逐突厥,東平齊國,收江南於版圖,再現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之雄風。”

頓了頓,武帝又道:“創大業者,惟人材是舉。朕已下令,設立招賢館,命各州府訪求賢人,舉薦來朝。這些日子,朕已看一些賢士所呈奏章,果然是字字珠磯,其間不乏治國良策。朕已決定,即日便開始宣布實施。”

尉遲鷹道:“那微臣先恭喜皇上。”武帝笑道:“你現下恭喜,未免太早了些!”尉遲鷹正色道:“不然。皇上,臣聽人說,萬事皆由天定,但臣卻以為,事在人為,世間沒有辦不成的事,隻有強不強的人。愚公移山,初被人看作瘋顛之舉,最終卻也感動上天,如願以償。山尚可移,何況國運乎?”

武帝頷首道:“嗯,事在人為,這句話很對,朕也細細想為,以我大周的根基實力,隻需勵精圖治,勤勉治國,何愁不能與諸國一爭雄長,進而一統中原!”

尉遲鷹神馳天南,胸中豪情頓生,朗聲道:“皇上聖明。尉遲鷹不材,願為皇上建立千秋大業相助一臂之力。”

武帝哈哈一笑,意頗嘉許。忽然想起一事,問道:“嗯,朕讓你查辦宇文護餘黨之事,怎麼樣了?”尉遲鷹忙道:“回皇上,臣目下正在抓緊辦理。業已將首惡一百十七人斬首示眾,另有三百八十七名逆黨待查證後處決。罪行稍輕的三千餘人也已判流放充軍。至於一些漏網之魚,現仍在緝捕中。”

武帝點點頭,道:“很好,這件事你要抓緊辦理,不可稍有輕忽。”頓了頓,又道:“老賊為相多年,在朝中根基極深。雖說老賊已經伏法,但難保他那些餘黨不會興風作浪,目下你已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行事要小心些才是。”

尉遲鷹雖覺武帝言之有理,他自恃藝高人膽大,卻也沒放在心上,道:“是,臣明白,臣回去就抓緊緝捕,請後上盡可大放寬心。”

尉遲鷹遵奉聖旨,回府後檄告天下,廣遣緹騎,四處捉拿宇文護餘黨。如此風行雷厲的舉措,京師震動。四鄉八鎮群起緝拿,戰績顯赫。一批又一批與宇文護一門有瓜葛之人,依其罪行輕重,或殺或徙。長安百姓拍手稱快之際,自然也就有人在暗中恨得咬牙切齒,時時刻刻想為舊主報分。但武帝身在禁宮,護衛重重,他們自然無計可施。那麼目標就自然集中到了尉遲鷹身上。

選擇尉遲鷹作目標,他們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一,宇文護是喪生於他的劍下。殺了他,也就等於是為宇文護報了仇。

第二,尉遲鷹現下負責緝捕他們,若能殺了他,對於他們也是除去了一大障礙。

第三,尉遲鷹性子隨和,出門僅帶數名親兵,有的甚至不帶親兵,豈非是刺殺的最佳目標?有了這麼三點,在一位神秘人物主持下,針對尉遲鷹的一連串暗殺狙襲活動,迅疾展開。

但他們卻忽略了兩件事,尉遲鷹本人武功深不可測,且對危險有一種本能的預感,這自然得益於他多年與野獸相處,從而養成的奇妙預感。

其次,尉遲鷹有一支精悍而又忠誠的衛隊。他們每個人都是曾經跟隨尉遲鷹出生入死,久經沙場的勇士,見慣生死,自然也就不畏生死。由這樣一群人保護,要得手自然更加不易。

最先出手的是“大殺四方”的範氏四兄弟。範東、範南、範西、範北四兄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禁衛軍統領府門前擺小攤賣雜貨,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