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服務功能(因素O3):性價比高更注重服務
對於OTT的評估,有別於高清晰度電視和IPTV側重技術功能,OTT會更注重服務功能,即側重“服務屬性”而非“消費者的設備屬性”。因為OTT不似HDTV或者IPTV需要依賴硬件,如HDTV接收器或IPTV機頂盒,OTT往往依賴於應用程序(apps),而不是定製的電子設備/硬件。OTT可以用來提供SD/HD視頻,視頻點播,社交媒體,網絡電話等功能,可以說是一個比OTA提供了更多內容的,類似於IPTV的集合平台。然而,除非與當地內容提供商進行合作,本地內容仍是跨區域OTT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OTT還可以提供免費及收費的電視頻道的組合,這取決於服務提供商的商業模式。有了此功能結合可戶外流動性接受特性,OTT服務體現出相當的靈活性。但在中國大陸,交互功能很大程度上受到終端機功能的限製是另一個重要的限製OTT中國普及發展的原因。小米,樂視,紅盒,芒果派等盒子由不同的廠家生產,零售價很多在300人民幣以內,缺乏統一標準,性能和價格的妥協下,很多功能就大打折扣。
8.質量(因子O4):移動收看優質內容導致成本劇增
OTT在提高質量上又很大的優勢。可在戶外收看大量節目內容是OTT很大的一個優勢,但它受到移動寬帶的限製。新的無線接入技術,例如:HSPA+,LTE Advanced(4G)等加上H.264/H.265壓縮技術以及HLS/MPEG-DASH自適應流式技術將很大程度上提高視頻的性能和質量。然而,節目信號接受的可靠性問題仍存在,這是受地形和建築堵塞信號影響的,這個問題在甚至已有數千的移動基站的香港仍然有相當挑戰性。在室內和室外WiFi係統,例如802.11(a/b/g/n/ac)可以對移動寬帶接收進行補充。而對於一家OTT運營商,要提高可靠性和內容訪問的性能,一個複雜的CDN的相關成本將是一項沉重而額外的負擔。OTT有直播時延(高質量的實時OTT視頻引起時間延遲),同時難進行Qos保證,而其係統投資高,特別是一旦用戶數達到10萬或更多時,OTT成本將遠高於IPTV,這也是戳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三 對比及總結
1.對比分析:多頻互動勢不可擋
OTT/OTA/IPTV的運營商可以通過文獻[1]中所描述的的跨平台的比較方法再作對比。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技術,最終在演變過程中都歸結於了用戶體驗的升級的追求上。多頻互動,已經勢不可擋。
廣電係統熱門節目已經在結合OTT進行合作。傳統電視為了收視率統計率,常常忽視OTT上的觀眾,或者更傾向於關注電視機前麵看首播的觀眾。這方麵香港TVB就做的更與時俱進,其收視率從2013年8月12日開始實施跨平台總收視率計算的政策(OTA+OTT)。此外新的一種合作模式是結合熱門節目進行OTT整合。在線上線下同時吸引觀眾,並通過互聯網的互動進行受眾相關的研究,反饋以及聯係。OTT/OTA/IPTV上的互動已經有了很多鮮活的成功案例:湖南衛視就聯合華為推出一款OTT產品,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通過官方網絡,網絡電視等平台等在海外華人群體中不斷提升其影響力。而“一戰到底”更是根據同名收視率極高的電視節目開設的手機app。易視騰科技以廣電及電信運營商OTT解決方案為主營業務,已與湖北、遼寧、河北等電視台進行內容服務平台的合作。重慶聯通開創的“寬帶+節目源+電視機”的全新模式,集成雙向機頂盒,實現三屏互動。多屏幕的結合互動,集結移動型,高性能用戶體驗享受與一體,可以想象這將是未來OTT發展的一種方向。
2.總結
近年來,得益於無線網絡接入的技術進步,移動消費電子設備市場的爆炸性增長,以及用戶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收看,對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對社交媒體的使用等用戶習慣的養成,這些都使得OTT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價錢日益平民化,更加促進了OTT的增長。新媒體語境下的屏幕革命正在進行。OTA和IPTV運營商可以通過OTT進一步增值其現有業務,而OTT運營商則在與客戶確立牢固關係後迅速增長,甚至威脅到傳統的運營商。另一方麵,後者可以利用OTT提高用戶的介入度以及用戶的忠誠度。本文從監管,價格,營銷,等幾個方麵對OTT進行討論,概述了各種影響因素及相關問題。通過對比分析OTT,OTA,IPTV,以及對香港,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OTT發展的具體案例,對OTT產業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並提出了相應對策。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技術,在不同的地區,雖然有各方麵的影響因素,但最終在演變都歸結於了迎合用戶體驗的升級的追求上,提高用戶體驗的大屏電視將會是下一個結合互動體驗的用戶新寵。如何迎合用戶追求,如何在多頻互動上進行涉足,Netflix,Hulu,百視通(BesTV)等優秀的案例已經勢不可擋的做出了業界的榜樣。本地化節目和優質內容依然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