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是中國古代漢族醫學家獨創的診法,近代以來西醫看病習慣用聽診器,而兩千多年來中醫則習慣脈診,即用手指按脈,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中醫的一套理論體係也為世界所特有的,中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後;正像《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過:‘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這些所說的意思,就是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髒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髒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的‘有諸內,必形諸外’這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的;脈搏是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循環係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髒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
“非但如此,由於循環係統和身體各內髒都有著密切的關係,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係統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係統的變化,還能反映出其他構髒和係統的變化;比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麵的改變,並引起脈象的變化;尤其是神經係統和循環係統關係更加密切;比如,由於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製,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
“以此可見,中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著依據的,隻不過古人由於條件的限製,不可能像今天這樣的認識而已;
而所謂的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症常出現不同的脈象。中國古代醫家對於脈象的研究是很細致的;《內經》上麵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而這之後的脈書甚至記載了多達三十多種或者更多;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宋代施發的《察病揩南》這本書,記載了三十三幅脈象圖,非常的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在公元一八六O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之後,才得以實現的。”
“中國古代醫家能在幾百年前單單憑手指的感覺和想像,就能繪出如此多的脈象,這在世界脈學史上都是罕見的;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比如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脈象當中的‘浮’、‘沉’在《內經》中已有記載,《難經》、《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而它們所反映脈位,所謂的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是指外在因素相杭爭於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