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四診之法⑶(2 / 2)

“診脈部位取準確後,三指平布的同時用力按脈,叫做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診小兒脈可用‘一指定關法’,而不是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而且容易哭鬧,不太合作;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滑伯仁在《診家樞要》一書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髒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中而取之,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衝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這些的話意思,就是說,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之義;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如脈之遲數,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曾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是說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意義是:一方麵借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結、代、促脈。”

“不過在必要之時可以延至第二、三個五十動,總之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三至五分鍾為最佳,另外一方麵,又提醒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脈診要求醫生有解剖生理學等有關知識,這方麵來說,中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記述;關於心髒、血液和血管的關係,脈和血液以及心髒的關係極其密切;《內經》有著明確記述:‘藏血,脈之氣也’,《平人氣象論》也提過:‘五髒所主,心主脈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髒控製;血管是血液流行的處所;心和脈是相合的;心氣絕了,脈就不通,脈不通,血就不流;脈道通了,血氣才流行。’就明確指出脈是血脈,發源於心,脈搏是心髒功能的具體表現,尤其重要則是,《內經》這本書已經記述了血液循環的概念。比如說,飲食經過消化係統,吸收營養而傳到肝髒,由肝傳到心,由心傳到肺,又由肺傳到心,然後輸布精氣於髒腑皮毛,《經脈別論》有這樣的記載:‘食氣人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陰樟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含精,行氣於府。’,而且還說脈管的血循環不停地流著,上下相貫,如環無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