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四診之法⑶(1 / 2)

“幾千以來,中國的脈學一直都是百家爭鳴,在中醫四診法裏麵,最為實用,所有中醫必須掌握的就是四診法裏麵的切脈,也是我們常說的診脈,一個真正的中醫,隻有切實的掌握診脈這種手段,才能夠有資格給人看病;診脈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臨床方麵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於五十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脈診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它是中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更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司馬遷在《史記》當中還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他把古代脈診的發明完全歸功於扁鵲,這完全是不正確的論斷。”

“據曆史記載,中國脈診的淵源很古,比如,傳說中的上古醫生做貸季、鬼臾區等已經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國時期,脈診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當時開始出現的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和稍晚的《難經》中,已經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症候》,更是醫生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醫學文獻,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中國古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史記》記載的另一位名醫淳於意,曾經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並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單單從《史記》記載的淳於意看病的‘診籍’就是說病案當中就要看得出出來,當時他看病肯定是先診脈的。”

“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記載,就可以看出脈診已經廣泛用於臨床,而且還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綜合前人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了《脈經》這部醫典,這也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這本書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並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症,把脈診和病症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這之後,中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的增多;許多名醫都精通脈學,比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等籍;據曆史文獻記載,清代以前脈學業著述已經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說有重複,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脈學的發展;診脈又稱切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髒腑氣血密切相關,若髒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裏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邪氣盛則脈實,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比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複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脈洪,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

“脈診的方法我所使用的有三種: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脈診法,是指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以候腎的;寸口診法,是指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采用,隻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脈診的時候,也是要注意一些基礎要點的——時間: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就有記載:‘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之時,病人不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幹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能診脈,著名的醫家汪機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總的來說,診脈時必須要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並有利於醫生體會脈象,當然特殊的情況下,應該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的;體位:要讓病人以坐位或者正臥位,手臂放平與心髒近於同一個水平麵,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布枕,以便於切脈,如果不正確的體位,就會影響到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響脈象;診脈的指法: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是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