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先生,你所說精氣和氣是兩種概念,還是一種概念,或者是一種,隻是有著不同的名稱。”李修明聽的最為認真也最為詳細。
“先前所說精氣和氣與這裏所說的氣是不一樣的,這裏所說的精氣是人體的氣息,而氣是大自然的氣,不過都有著相似之處。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部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就稱之為‘後天之氣’。李老,我想你能明白我要這樣的說的原因吧。”
“我明白了。”李修明聽了才恍然大悟,年青時跟著老爺子學習過中醫,也聽過這樣的說法,隻是當時根本理解不透,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生閱曆的增加,又加上係統化的學習過中醫理論,更是迷惑不解,始終無理解,而現在聽吳用如此簡單明了地講述,才恍然大悟了。
吳用見李修明臉上的神情,隻是笑了笑,接著往下麵講——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髒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等。”
“對於經絡來說,不知我的理解與你們是否相似,不過中醫有著一脈相傳的基礎,哪怕有著區別,但是本質是不會變的。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髒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係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經》當中記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我的看法,經脈學說就是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髒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之下,經絡係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及體征,通過這些表現,便可以診斷出體內內髒腑疾病;還有就是病因學說,《黃帝內經》把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哀樂……’”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當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而近代的中醫學者把病因分為五類: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等;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可以稱為‘正邪分爭’。‘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複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如果‘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也就是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病因也與人的體質、情誌、地域、氣候等這些方麵有著密切的關係;病機就是指疾病所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為‘病理’;中醫的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