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枯燥難懂的中醫⑴(1 / 2)

“我記得某些學者認為很多的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研究的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治療方法還需要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點認為:整體觀、辯證觀以及最新挖掘出來的來相似觀分形論,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末,醫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以我自己的認識發現: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庥-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係統-暨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腎係統;當然新的中醫所產生的第三哲學觀相視觀分形論等等;也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中西結合、中醫中藥史等等。”

“對於西醫來說,中醫擁有更為豐富的曆史典故和悠久的曆史;公元前26到22世紀之時,也就是傳說當中的黃帝時代,是當時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則是傳說當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而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就是後人假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且以問答的形式而成的書籍,後世被中醫學者稱為‘岐黃’、‘岐黃之術’。《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記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就是‘正統神醫’;《後漢書?費長房傳》記載了一則史事:市井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非常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些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次在落市關門後,他就會跳隨身攜帶的葫蘆當中;古代醫藥是不分家的,就有了‘懸壺’作為行醫的一種代稱,而一些開業的中醫也就以此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婁應診的意思,也就有了‘懸壺濟世’的稱呼,我自主夥,中醫的醫藥不應該分家的,也隻有這樣才能達到中醫治療病症的最佳效果。”

“三國時代董奉的由於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隻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種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五株,輕者種一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也就有了中醫的別稱杏林高手;他建了‘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隻要拿一鬥穀子來換一鬥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而這些讚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關於董奉還有一個實則,虎守杏林,就是說他在回家的途中遇到茅草叢中臥著一隻老虎,仔細觀察,見沒有吃人的凶相,隻是一動不動,抬頭張嘴,粗重地喘氣,流著淚,表情非常的痛苦,是求董奉治病的;董奉仔細看了老虎說:‘明在此時你來此等我,我給你治病。’老虎點點頭便走了,第二天董奉的胳膊上套著兩個鐵環,讓老虎張口嘴,鐵環是用來防止老虎咬胳膊的;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嚨間卡著的骨頭,治愈了老虎的病,後來老虎為了報恩,便成為董奉守護著杏林,這也是稱讚像董奉那樣醫術高明的杏林高人。”

“還有一則曆史典故當中記載:華佗采藥途中,見有人出殯,發現棺槨縫隙裏流出來的血液,看來像活人的血液,於是便上前救治,終於救活了棺槨裏假死的產婦,更是被後人稱譽為‘神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誌》這本史書當中記載,他為曹操開頭顱治其頭風病,後人更是用‘再世華佗’讚譽醫術的高明;而青囊指古代醫生用來裝醫書的囊,後世是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當中就有記載:‘吳性獄卒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便告訴他:‘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而此時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由於華佗精通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望,也就有‘青囊’成為醫術的代稱;唐代藥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當中寫著:‘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淒愴,勿避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為‘蒼生大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