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中華白海豚(1 / 2)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自身的色素所造成的,這種顏色是由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起的,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係,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其標本識別為:體粗壯,喙中等長,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較大的背鰭,鰭肢和尾葉均寬,均具圓的梢端,標本最大體長約2.6米,下頜前端略超出上頜,喙與額隆間沒有深的凹痕為界,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發達的背脊和腹脊;幼體時為暗灰色,隨年齡增長變淺,亞成體灰色和粉紅色相雜,成體純白色,常由於充血而透出粉紅色;有些成體的身體上有暗色斑點,少數個體在呼吸孔後的頸部有暗色斑點形成的環。

中華白海豚很少進入深度超過二十五米的海域,主要的棲息之一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者沿岸的鹹水當中。

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有的時候會進入珠江到達閩州的海珠大橋,曾經進入西江大約三百公裏遠的距離;廈洲附近的白海豚曾進入閩南省九龍江大約六十公裏之處,閩江口的曾進入閩江四十公裏之處,東海北部的曾進入江蘇省長江段約二百二十公裏之處。

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以單獨或者成群,大多數為單獨或者成對,最大的群體大約有二十頭的樣子,十頭以上的群體,通常特別喜歡在雙拖船後覓食。

珠江口伶仃洋的群體可達到四十多頭,在夏季之時,常常躍出水麵、探頭等動作,乘浪不常見到,喜隨拖網漁船活動,常在拖網浮子前的一百米至兩百米處可以看到它們,跟隨著漁船 的活動都會超過兩個小時之久。

中華白海豚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據各種文獻記載,最北可達長江口,向南延伸至江浙省、閩南、台寶島、閩東、閩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時也會進入江河當中;近幾十年以來,據有關部門的調查,中華白海豚在中國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有兩處,一個是廈門的九龍江口,一個是在廣東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群體,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萬山群島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根據九七年至兩千年南海水產研究所的調查資料顯示,中華白海豚分布的最北端位於深川寶安機場附近的對開水域,最南端是在廣東小蒲台島一帶;東側的大鏟島、深圳灣、龍鼓洲、香港新機場北部水域和大嶼山沿岸,西側的香洲灣外和澳門對開海麵,均有中華白海豚分布,其分布範圍麵積不小於一千兩百平方公裏。

白海豚活動的密集區域主要是在伶仃洋的東南部,而其中內伶仃島周圍、馬友石至大嶼山之間及桂山島附近,白海豚的目擊率也比較高的,而從淇澳島至澳門之間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擊率就比較低了,分布狀況東高西低,而且差異非常明顯。

中華白海豚沒有集成大群體,通常都是三五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的群體也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有彈性,而群體當中的成員也時常的更換。

根據各種記錄,白海豚組成群體多的可以達二十三頭,平均有四頭雄性,性情活潑,尤其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麵跳躍嬉戲,有的時候甚至會躍出水麵一米高,且遊泳的速度非常的快,有的時候可以達到時速十二海裏;當然各種漁船當中,白海豚特別喜歡在雙拖船後覓食,而在雙拖船的海豚群體也其他的大很多。

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肺部發達,用肺呼吸,不過呼吸的間隔時間也沒有規律,有的時候為三至五秒,有的時候為十至二十秒,也有的時候可以長達一至兩分鍾以上的時間;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於頭額頂端,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麵,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並發出“CHI、CHI”的噴氣聲音。

中華白海豚的攝食消化係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致,擁有牙齒、食道、胃、肝、脾、腸。成年海豚上下頜共有錐形齒125至135顆,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於咀嚼,而是用於捕食;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不經咀嚼迅速吞食,海洋生物學家解剖死去的白海豚胃含物,主要有棘頭梅童魚、鳳鱭、銀鯧、烏鯧、白姑魚、龍頭魚、大黃魚等珠江口常見品種,食性以中小型魚類為主;其中白海豚最喜歡吃的是獅頭魚(hthyslucida),其次是石首魚(johniusspp)及黃姑魚(tspp),且白海豚的含量極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以達到七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