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年級新生心理及行為障礙形成的原因探析(1 / 2)

一年級新生心理及行為障礙形成的原因探析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王月琴

小學一年級是少年兒童正規學習的開始,好的開始將為日後打下堅實基礎。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從家庭個體活動走向學校集體活動的第一步,也是兒童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然而出於學習環境、生活方式、學習要求等的改變,使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感到陌生、不習慣,他們往往受原來在家或在幼兒園時的一套生活方式、學習習慣的影響,或由於家教方法不當等原因形成心理及行為上的障礙,一時無法矯正或改變,這種現象往往持續一兩周甚至更長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班級正常教學活動計劃。因此,為了盡快使一年級新生適應學校生活,矯正不良學習行為習慣,筆者對我鎮一年級新生做了一次較全麵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麵的調查,就障礙形成原因做了詳盡分析,以便采取較有效對策進行幹預。

一、新生心理、行為障礙的具體表現

(一)“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交往、相處。

據調查了解到,我鎮一年級新生中獨生子女占總數60.4%,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占38%,這些獨生子女或排行老大的孩子平時在家絕大多數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往往在長輩們的加倍寵愛之下,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於同他人交往、相處,甚至有些“霸道”或“目中無人”的感覺。

案例1

陳××,男,今年6周歲,獨生子,據說他家三代單傳,而且家境富裕。在上學一周裏,家裏有好幾個人同時接送,經過老師的勸說後還不放心,至今他奶奶仍堅持接送其上學。在校內,陳××明顯表現出比他人優越的心理狀態,坐的桌椅擺放空間距離要比他人寬,而且不喜歡同學穿過他的位置,稍有不如意之處,就鬧得很凶。平時,課間或體育活動時,愛獨來獨往,很少參與集體活動。

(二)性情固執、偏激現象嚴重。

從家長訪談、學生談話及平時觀察來看,在多胎子女家庭中的第二胎、第三胎孩子,性情固執、偏激現象的較為常見,尤其單親家庭子女嚴重出現心理及行為方麵的障礙情況較多。

案例2

葉××,女,家裏有姐弟三人,二個女孩,最小的一個是男孩,其父母為生一個男孩,把排行老二的葉××一生下來就托親戚代養,到上學前一個月才領回,致使其與父母形同路人,從不與母親說笑,父母見其模樣越發生氣,平時親情關係漸漸疏遠,不能正常溝通。在校內葉××表現非常固執,從不與老師交流,從不舉手發言,但在同學之間還能相處融洽。

(三)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

通過與家長訪談了解到,平時在家或發現在幼兒園時自理能力缺乏,依賴性強的孩子占54.8%。入學了,這些孩子在家仍然需要家長喂飯、穿衣等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如放學時打掃衛生,有許多孩子不知道怎麼掃地、拖地、整理桌椅等,抽屜、書包裏的東西不知道如何整理,就是有整理也是草率了事,不成樣子。

(四)握筆、坐立姿勢嚴重偏差。

從平時上課觀察到,握筆時大拇指蓋過食指,或出現“整把抓”現象較多,據現場觀測約占33%。坐姿隨意,有蹺腳坐、盤腳步坐、側坐、仰靠坐等不正確姿勢非常嚴重,這種不正確的坐姿往往使孩子容易疲勞,再加上幼兒園有午休習慣,尤其下午上課時嗜睡情況較厲害。

二、新生的心理行為障礙形成的原因

影響一年級新生心理及行為習慣的原因是極為複雜的,但主要因素有家庭、幼兒園及孩子自身方麵。

(一)家庭方麵。

家庭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學齡兒童都生活在不同結構和類型家庭中,與其家庭中的成員都保持獨特關係,並受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和生活方式等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行為、人格特征與兒童的關係,尤其是教育態度和方法對學齡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習慣養成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1.家教方法不當或長輩的過分溺愛,導致心理及行為上的障礙。現在較大一部分學生是家中的獨苗,集幾代寵愛於一身。這些孩子平時要什麼有什麼,說什麼是什麼,結果使孩子變得驕橫、任性、唯我獨尊,以致入學還保持這種現象。同時形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挑三揀四,脾氣古怪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