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隻要付出愛心,枯草也會發芽;隻要一縷陽光,他們就會燦爛。特別是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上出現一些過錯時,作為老師,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而應該細心地去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後耐心、細致地加以引導。
當前,不少學生的父母往往都在異地經商或在外地打工,平時難得與子女團聚,除了每月甚至半年、一年定期的經濟關照與電話往來外,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等的關心過問甚少,這樣的家庭,在教育學生方麵就存在明顯欠缺。由此,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往,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觀念等和老師都存在某種隔閡(即代溝),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理解、看法經常與老師不同,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隔閡所在,從而去判斷、去引導,或給予肯定,或給予糾正。當師生間的這座心靈之橋架通後,學生的思維火花就能熊熊燃燒。
加強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加強溝通與交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今課堂教學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
教與學是在師生的相互溝通中進行的,成功的教育,取決於多項因素,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質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對學生發生效能是通過師生之間人際關係的有效程度決定的。作為教師,其首先要有能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是活生生的情感豐富的人,與學生談心必須動真情、講真話。真情是無價的,是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教師應用真情感染學生,一句溫馨的話語,一束關注的目光,往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擺脫因煩躁帶來的不良情緒;空洞的說教隻能促使學生反感。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小事去理解、關心學生,促使學生感情湧動,就會從內心勃發出強勁的驅動力,真心實意地通過自身努力滿足教師的期待,這樣,教師的教育要求,學生不但易於接受,而且樂於行動。
通過溝通,求同存異,有利於增進師生互相理解,取得學生的支持和配合,有利於增強教師的親和力、凝聚力與向心力,有利於師生間良好人際關係的構建,有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讓我們學會溝通,贏得成功的教育吧。
第二天,我在反思一個問題:我跟小王老師交流了我的觀點,特別是阮文浩同學說的“選擇CHO的依據是因為CHO是甜的”的不對之處是必要的後,由小王老師自己跟阮文浩同學解釋比我直接跟阮文浩同學解釋,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呢?畢竟小王老師才是阮文浩同學的科任老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