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範新林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學生對老師有好感,即老師已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他人,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聽從老師的安排,樂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反之,就會得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由於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所體驗到的情感不一樣造成的。前者,學生體驗到了歡樂、被人信任等肯定的情緒,而後者,則是抑鬱、被打擊等否定性的情緒。由此可見,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密切關係。
按教務處的安排,我到高一(2)班聽了小王老師的一節課:(魯科版化學1)第二章第一節——《研究物質的方法與程序》,結合期初在高一(2)班代過課的經曆,我搬了凳子坐在阮文浩同學的旁邊(我之所以坐在他的旁邊,是有目的的——阮文浩同學比較好動,還經常有一些惡作劇的舉動,因為他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後父親長期外出打工,阮文浩同學由年邁的奶奶照顧)。上課開始後,一切按小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進行,當分析了“根據不同研究的需要,可以對相關物質進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以後,便引出了下麵的一道練習題:
練習:今有下列四組物質,每組中至少有一種物質跟其他三種屬於不同的類別,將此種物質(寫化學式)和分類依據填入相應的表格內。
(1)Fe Na Al Si
(2)NaCO BaSONaCl CHO(葡萄糖)
(3)CO SO SiO NH
(4)HCl HSO HNO HCO
其他組的答案省略,這裏僅討論第二小組的內容。之所以選擇CHO(指葡萄糖,下同),是因為CHO是有機化合物,這是絕大多數同學的觀點,也是小王老師教學設計中的理想答案。可是阮文浩同學舉手後說:選擇CHO的依據是因為CHO是甜的,小王老師一聽,急了:“不要搗亂,有這樣的分類依據嗎?坐下認真聽講。”坐下後,阮文浩同學顯然很不服氣,自己嘀咕開了:NaCO、BaSO、NaCl都是鹽(而且都是鈉鹽),這些鹽都不是甜的,而CHO是甜的,為什麼說我搗亂呢?於是,我利用小王老師與其他同學討論剩下的(3)、(4)小題的時間間隙,跟阮文浩同學說:僅僅從題目的要求看,你說得沒錯,但是,在討論物質的分類時,是依據物質的化學性質不同來進行分類的,CHO(葡萄糖)是甜的,屬於CHO的物理性質,所以選擇CHO時說CHO是甜的是不嚴密的。經我這樣解釋,接下來阮文浩同學不再嘀咕了,而小王老師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下課後,我跟小王老師交流了教學上對於一些知識點的不同處理的個人認識,並且告訴她我已經跟阮文浩同學交流過了關於他說“選擇CHO的依據是因為CHO是甜的”是不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