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自然災害教育及災難影視視聽的應用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董彥軍
災害麵前的無知是人類最大的災害。1995年,山東郯城地震帶發生5.4級地震,房屋一間未倒,但波及地區跳樓至傷亡者達數百人。汶川地震,安縣桑棗中學全校2200多名師生在地震發生後,從不同教學樓和教室全部衝到操場,僅用時1分36秒,師生無一傷亡,而學校教學樓全部倒塌。這是由於學生平時接受了很好的安全教育並進行了多次避災演習。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多、頻度高、強度大、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防災減災教育中必須把中學生列為重點教育對象,有效利用中學地理學科的獨特優勢,將防災減災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內容融入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良好的防災減災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災難影視視聽教學手段實施災害教育,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強災害教育的可行性
1.地理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防災減災的情感意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行為意識。中學地理教學使學生適應地理科學觀念,在人類與災害之間做出正確判斷和評價,通過積極開展地理研究和實踐活動,在幫助學生理解災害發生機製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災害發生的特點及規律性。比如:1998年長江發生的特大洪水,由於人們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破壞長江中上遊的植被,因此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泥沙俱下,使湖泊蓄水、防洪能力驟減。
2.視聽教學由於其表現形式多樣,手法新穎,細節生動,防止地理知識單純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循環,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趣味,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講“火山”之前,先放一段火山爆發時的影視:亂石飛天、濃煙滾滾,十分壯觀。學生就會見其形、生其疑、發其思、探其果。火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的分布有規律嗎?火山爆發破壞力巨大,那麼,它隻有其害而無其益嗎?等等。
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的自然災害知識(人教版)
三、有關自然災害的經典影視資料參考
1.地震類:《洛杉磯大地震》——全景式展現洛城地震災難;《加州大地震》——描述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大地震。
2.火山類:《火山爆發之天搖地動》——加州滑雪度假聖地天使湖火山爆發;《超級火山/真正末日》——美國黃石公園火山噴發導致全球災難。
3.氣象類:《龍卷風》——開創重視覺奇觀而輕故事情節的災難片先河;《龍卷風暴/天怒》——龍卷風襲擊德國柏林的同時襲擊美國芝加哥。
4.洪水類:《水嘯霧都/洪水風暴》——洪水淹沒倫敦;《大洪水:救救我孩子!》——真實故事改編,野營兒童遭遇洪水。
5.海難類:《完美風暴》——風暴完美,人類頑強;《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史詩巨著。
6.全球危機類:《地球風暴》——小行星撞擊月球威脅地球;《太陽危機》——太陽枯竭,人類挽救。
四、影視地理視聽教學的注意事項
1.注意視聽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影視地理視聽教學極大地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一堂課適當放映片長5~10分鍾的影片資料較為合適。教師利用傳統手段與多媒體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是當前學校地理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2.注重視聽材料的合理選擇:視聽材料的選擇要堅持科學性是基礎、思想性是靈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則。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適當選材運用。一般來講,初中生在選材上要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具體直觀,使其更好地理解、鞏固知識,促進觀察力發展和積極思維;高中生在選材上不僅要提供形象直觀的材料,而且要注重啟發誘導性、獨立思考性強的材料,提高分析、概括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提高中學教師自身防災減災素質:地理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形成對災害的正確意識和價值觀外,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富有責任感的防災減災知識、能力和行為。因此,教師提高自身素質,首先要明確加強災害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學中滲透防災減災教育的程度;其次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麵,及時收集相關時事信息;再次,增強自身防災減災意識,積極探索防災減災策略,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