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2 / 2)

二、以“表格數據的處理”教學為例

本節我們將以《信息技術》課程中“4.2.1表格數據的處理”為例說明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首先,教學目標製定的合理性。該節計劃一學時完成教學,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含量,其教學目標製定為: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達過程;掌握使用Excel建立和處理表格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地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其次,教學方式選擇的恰當性。高一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進行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課時極少,大部分學生信息技術起點很低,雖然經過這學期的學習,學生掌握了word的使用,但不具備遷移學習的能力,這給教學活動特別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以學生積極關注的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通過Word文檔展示高三某班的一次“皖南八校”的各科聯考成績,就教學內容提出三個任務),教師講授、學生體驗其相關操作要求,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主動發現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將采用“情境導入—操作體驗—任務驅動—自我評價”的線索進行。

最後,任務設置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兩個難度不同的實踐任務:實踐1:計算每個同學的語、數、外三科總分,並按照三科總分進行降序排序;實踐2:總分在460分以上(含460分)為優秀,統計該班的總分優秀率。

從教學效果看,這種將表格數據處理的學習內容融入到所創設情境的三個問題中,通過教師演示操作和學生的分組討論、學習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並通過分層任務鞏固所學內容是很不錯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無效或低效教學的種種表現教育文摘.

[2]鄭自棟,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索,寧德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5(4),2013,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