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2 / 2)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於其集眾多角色於一身。隨著新教學理念的不斷湧現,教師角色也在不斷更新變化。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一個學習的引導者,生活的導師。新時期的教師角色主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從師生關係的角度看,教學中最基本的關係就是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在新課程標準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者、絕對的控製者,教師更多的充當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學習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學習的發生是在師生平等交往、共同發展互動過程中完成的。課堂是動態、開放、生成課堂,由重視教師的教逐步向重視學生的學轉變,教師既是知識的給予者,更是學習方法的給予者(徐世貴,2000)。通過師生對話合作與啟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

2.從教師與課程的關係角度看,教師由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構者和開發者(鍾啟泉,2001)。教師不再局限於千人一書的教學模式,教師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可以適當調整課程進程和結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放、均衡、綜合選擇的課程以學生發展為主,不再拘泥於學科本位的課程結構。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即研究者。研究不是專家的專利,教師作為研究者,不能僅僅滿足於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而且要積極探索和研究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和行動,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自己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4.從教師自身看,教師要學會終身學習。教師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就將停止教學。未來社會是一個倡導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師隻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更加要求教師從“一桶水”變成“一條河”,從“春蠶、蠟燭”到“常青樹”,隻有教師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最終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使教育教學充滿活力。

五、結語

在新課程理念下,傳統的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現代社會中的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擔負著多元角色。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構建者;既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研究者,又是終身學習教育家理念的踐行者。要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隻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從新課程的要求出發,優化教學,教師角色的真正轉變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申紀亮.新世紀教師角色重塑[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http://www.ctqedu.cn/pxxx/newsInfo.aspx?pkId=1730.

[4]徐世貴.怎樣聽評課[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

[5]鍾啟泉.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