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汪立偉
摘 要: 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廣大教師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對傳統的教師角色提出了挑戰。本文從新課程標準下師生關係的轉變、教師與課程的關係、教師與研究的關係及教師的自身修養等方麵探討教師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教師角色 轉變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受到了挑戰。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學生的學習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隻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單向傳授。新的教學理念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師角色的概念
教育社會學家比德爾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教師角色的概念包含三種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教師角色即教師行為,即在學校或課堂上的行為。第二層意義就是指教師角色就是教師的社會地位。這一概念更側重於教師角色的靜態特征。第三層含義是指教師角色即對教師的期望,其中包括教師自己對自身的期望,也有學生家長、學校領導、學生和社會公眾對教師的期望(李瑾瑜等,2002)。
二、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師一直以傳授知識、解答學生疑惑為主要任務,古人把教師稱為聖賢。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一切事物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從來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教師角色也是如此。從曆史角度看,教師角色經曆了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的傳遞者的轉變過程。多年來,課堂教學一直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少之又少。雖然很多教師也曾為之付出過努力,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教師的直接教授似乎是更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課本知識,教學儼然成為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角色的轉變起到促進作用。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廣大教師在教師角色的轉變方麵有了依據。
三、傳統教師角色的局限性
人們經常用園丁、紅燭、春蠶等詞形容教師這個職業,其中體現最多的是教師職業奉獻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教師的社會地位,給教學帶來了動力。但這並不能說明這就是理想的教師,傳統教師角色的局限性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日漸凸顯。
首先,傳統教師角色更注重知識的傳遞,忽視教與學過程中知識的創造性與生成性(申紀亮,2006)。受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傳遞知識似乎成為教師的唯一任務。這就在教學中形成了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習就其本質來說應該是師生平等互動的結果,在於對學生人格、心靈的喚醒並且最終學會如何學習。學習的中心應該是學習者,教師是主導者,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不用再教,也就是說,教學是為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而不僅僅是為了保證取得所謂的好成績。其次,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權威勝過師生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為學生所接受,不容置疑。這不但影響了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提高,而且阻礙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再次,社會重視教師的個體生命價值遠低於人們對教師社會責任的強調(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2002)。這種“聖人”的要求使教師工作麵臨巨大壓力,長此以往,最初的工作熱情消耗殆盡,更談不上教師專業上的成長。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四、新時期的教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