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側重以讀促悟,升華語言意境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立足於語文課程理念,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理清學生感悟文本的思路,較具體地把握文本基本內容,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文本語言美的意境,掌握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有效培養學生語感,感受文本語言文字魅力,真正獲得閱讀的獨特體驗。
例如,教學《草原》時,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感悟草原秀美的景色、蒙古草原的風土人情及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接著,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草原美景,伴隨畫外音,學生沉浸在草原的美麗景色中: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像無邊的綠毯,白色大花似的羊群一會上了那些隻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會兒又下了,蒙古族人民幸福快樂地生活著……接著,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草原的美,在朗讀與想象過程中,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草原自然風光是那麼美,那麼讓人陶醉。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情境、交流畫麵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解讀“馬上迎客”“把酒聯歡”,體會蒙古族風情及民族之間的團結。同時,對“依依話別”這一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元解讀:“課文敘述蒙古兄弟到幾十裏外來迎接遠方來的漢族客人,見了麵都是緊緊地握著手,說的話都是民族團結互助,在他們即將離別的時刻,我們該如何讀好這一段話呢?特別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呢?”“這句詩與‘草原風光’‘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三部分又有什麼聯係呢?”學生從不同角度再一次對文本進行反複朗讀、揣摩,明白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深度不同,朗讀的感情就不同,感悟的意境也不同。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通過朗讀形式感悟文本語言的深刻內涵,體驗作者巧妙運用語言的技巧,以及語言文字的內涵美,激活了學生閱讀思維,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感經驗。
隻有讓學生彰顯個性化閱讀,進行實踐多讀,引發學生感悟語言魅力,使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才能提高閱讀課堂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