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何新華
摘 要: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創新。素質教育要求全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需要深究的問題,也是現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作為三大科之首,對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本文通過對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對策。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創新精神 創造力 培養方法
創造力是科技創新的前提,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人類的進步,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富強,離不開創造力。它是一種價值,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現代教育的最終目標。當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語文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優越的條件,尤其是文學著作中所展示的人文情懷、豐富多彩的生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大自然的精彩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教師應具備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
(一)教師應提高理論素養。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籍要有一定的掌握,這對教師本身視野的開闊有很大的作用。其次,現代科技的引入,為穿透教育帶來了新環境,教師要對其熟練掌握並能夠運用到教學中。最後,教師應本著鑽研的精神,明確創新教育的方針,用科學的精神創造理論,實現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已經不再是課堂絕對的領導者,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重新審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位置。教師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教師的職責不再隻是傳授教材中的內容,還要培養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上,教會學生從偌大的知識係統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二、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要訓練學生針對一個問題或一篇文章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去思考,以實現對這個問題或這篇文章的全麵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設立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是非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理解文章,並鼓勵學生不要滿足已有的答案,繼續從多個角度推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但會得到擴展,閱讀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二)求異思維的培養。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成分。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掙脫已有的思維方式,另辟新徑,應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式,棄舊圖新。這種能力的培養主要針對語文作文中結構、主題、格式等千篇一律的情況,為了避免學生的作文落入俗套,就要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入手,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逆向思維的培養。
逆向思維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唱反調”,對逆向思維的培養,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思維常規,跳出思考範圍,開拓新思路。創造性的成果往往是因為人們衝破常規而隨之誕生的。辯論其實就是訓練學生逆向思維的一個很好的形式,從問題的對立麵重新審視問題,從而得到新的認識。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道理,但是這句話過於誇大了環境對人的影響,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這個觀點闡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觀點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三、從文學作品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語文教材中有一大半以上的內容都是文學作品的精選,其中不乏中外文學的佳作,充分體現了當今語文教育對文學教育的重視。當然,僅僅意識到文學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將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真正落到實處。要想提高文學教育的地位,就要改變過去隻強調基礎知識的教學理念,通過文學作品,從作者本人、社會形勢、作品背景等角度思考,與主人公同感受、共命運。這樣,一方麵,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並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麵,借助文學作品,幫助學生關注世界、了解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