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麵臨的變化和挑戰有三條:第一,信息零距離;第二,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是發布者、評論者;第三,資源是分布式。
海爾過去的高速發展是有路標可供參照的。一開始我們學日本,後來學美國,但現在沒有榜樣了。於是我們就自己探索,拆掉海爾過去的“牆”,希望海爾成為舊模式的破壞者。為此,我們創建了兩個平台:一個是投資驅動平台,一個是用戶付薪平台。
第一,現在的海爾內部沒有層級,隻有三種人——平台主、小微主、創客,都圍著用戶轉。原來的員工,以前要聽從上級指揮,現在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必須要變成創業者、創客,這些創客組成小微創業企業,創客和小微主共同創造用戶、市場。不過,小微主不是由企業任命的,而是創客共同選舉的。創客和小微主間可以互選,如果小微主做了一段時間被小微成員的創客認為不稱職,可以選掉。實際上,海爾的小微主經常有被選掉的。
最重要的是,不局限於內部員工,還可以引進外部的資源。這些小微主加上社會的資源,就變成了一個生態圈,共同去創造不同的市場。這就會形成有很多並聯平台的生態圈,對著不同的市場,對著不同的用戶。
現在,海爾麵臨最重要的一個挑戰就是去中心化的問題:怎麼樣滿足每個人都是中心?怎麼樣把組織從原來緊耦合變成鬆耦合?就像抓一把沙子,越攥緊拳頭可能抓住的沙子很少,手掌鋪開放的沙子反而更多。我們要把企業鋪開,打造成創業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麵創業,海爾得到的會更多。而緊耦合結構像一部精密機器一樣,所有的齒輪都在高速運轉,但每一個齒輪都沒有主動性,一旦外界發生變化可能就會轟然倒塌。
第二,海爾的薪酬和很多國際大公司一樣,是寬帶薪酬,弊端就是員工隻盯著職級而非用戶。所以薪酬文化也要改變,原來是企業付薪文化,現在是用戶付薪文化,必須要有用戶好評和用戶超值才可能分享,而且要持續引爆才能分享,要分享利潤,分擔風險。
海爾的“三化”——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最關鍵是員工能不能成為創客。彼得·德魯克曾評價豐田模式沒有體現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製的精髓。即沒有體現出個人尊嚴;沒有體現出機會公平。
有人質疑,員工隻管自己不管別人,協作會更難,其次很可能隻管短期,不管長期。一開始的確有這兩個問題,但是,我們用二維點陣體係(橫軸是企業價值,衡量諸如銷售收入、利潤、市場占有率等;縱坐標是網絡價值,也就是用戶價值)解決了這個問題。
就像克萊納在《管理百年》裏麵所說的,“管理上沒有最終的答案,隻有永恒的追問”。我們永恒的追求是什麼?就是變成一個時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