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守著金礦的“邊緣生意”(1 / 1)

一套校服從選定到“上身”,教育部門、學校、學生和家長始終是幾個繞不過的“關卡”,那麼問題來了,校服企業在這場博弈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總人數約為2.08億。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類,假設平均每個學生一個三件套的標準製式校服,每套校服均價為180元,2013年市場整體容量在374億元左右,如果以每人兩套計算,則有749億元的潛在市場。

雖然潛在需求巨大,但考慮到市場規模和實際利潤率,多數高端企業對校服市場的信心和動力不足,原因在於校服訂單采取的是“以銷定產”模式,屬於典型的“多批次、少訂單”。在銷售環節,還要涉及教育係統、學校、學生和家長等多個方麵,此外,不同地區采取的不同校服招標政策也增加了校服銷售的複雜程度。

北京服裝學院校服設計研發中心主任劉琦告訴記者,以他們為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定製的校服為例,學校每年增加1000多名新生,但高中和初中的款式不同、各個年級的配色也不同,初中款覆蓋9個號型且男女生版型不同,所以150~190cm的尺碼都要備齊,但每一個尺碼可能隻需要十幾件。

“如果與其他的服裝產品相比,這樣的生產下單很不合理。校服經常要麵臨零散的補貨,且不可預估,在滿足起訂量的前提下,我們每年要額外多下30%的訂單作為備貨,以便在增訂、補訂時能夠及時配送。即便如此,因為號型多、補訂情況隨機性大,還是會出現庫存問題。”劉琦說,“按照以往的校服訂購流程,與學校下訂單後不會馬上付錢,需要企業先行墊付,從夏季校服、秋季校服、冬季校服一直到定製的製服發放完畢並且調換修改合適之後,家長才會交費,企業要麵對較長的賬期。此外,備貨的庫存和倉儲的費用也要企業負擔。”

而一些大型的品牌企業,如Kappa是北京市十一中學的校服供應商,他們看中的是通過校服提升品牌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但綜合成本後,款式也是品牌大貨裏包含的基本款。在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男女主角校服襯衫口袋處標有兩人的姓名、校名及學號,有網友發問“為什麼我們就不能設計這樣的校服?”有校服製造商指出,最大的阻力不是設計和工藝,而是校服的庫存量很高,如果再增加校標拆裝環節,無疑會大大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