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蕪湖鐵畫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本文介紹了鐵畫製作過程中的“灰麵”技術和線的藝術。
【關鍵詞】鐵畫 “灰麵” 線的藝術
蕪湖鐵畫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她經曆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曆經幾代鐵畫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這朵幾近凋零的民間工藝之花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得以綻放。蕪湖鐵畫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居所,走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走出了國門。她強烈的黑白對比和雄偉蒼勁、細膩靈妙的畫麵,曾震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靈。
鐵畫和其它行業一樣,要緊隨著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鐵畫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鐵畫人的拚搏與技藝,更離不開鐵畫工藝設計人員精湛、嫻熟的畫技。設計鐵畫畫稿,在鐵畫工藝製作中至關重要。畫稿不僅要飽滿剛勁,山水靈秀,人物造型氣宇軒昂,花鳥、草蟲栩栩如生,更要線條虛實相襯,布局嚴謹,畫麵清雅脫俗,才能意境深邃。設計鐵畫畫稿有它的局限性和難度,不能完全以中國畫和其它畫種形式來表現,還得考慮鐵畫黑白畫之間的過渡問題。
將鐵畫過渡的畫稿“灰麵”(“灰麵”就是繪畫專業術語中的“灰調子”,在單色畫中尤為重要。)處理得很成功的先例,即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皖南大學藝術係(現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著名國畫家王石岑教授,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並繪製的巨型鐵畫稿——《迎客鬆》。經由鐵畫傳人儲炎慶老藝人帶領八大弟子,揮灑淋淳的汗水,經曆紅爐冶鍛,在鏗鏘有力的錘聲中,群策群力,耗時數月,完成超大型鐵畫《迎客鬆》。曆經五十多年的滄海桑田,《迎客鬆》現仍傲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接待大廳裏。《迎客鬆》畫稿的創作設計和鐵畫鍛製的鬼斧神工,靈妙地合璧在一起。鐵為肌骨畫為魂,鐵畫《迎客鬆》的誕生,受到幾代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友人的讚譽,同時也被認為是鐵畫問世近幾百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鐵畫《迎客鬆》造型磅薄大氣,鬆樹蒼勁挺拔,樹幹鱗圈斑駁;簇簇鬆針鬱鬱蔥蔥,層層迭落;鬆後景畫麵巨峰高聳,怪石嶙峋,似有霧氣繚繞,疑有雲湧山腰。遠景淡白空靈,如水墨淡染,清淡靜謐。繪製迎客鬆後麵的那片“灰麵”,王石岑老師用帶有金石味的長短、粗細,疏密而厚重的線條勾畫出“鬆鼠跳天都”和帶有仰視效果的巨大峰崖;接著又用變化多端、細密有序的線條由近而遠的將“天都峰”推向天際,這就是畫麵“灰麵”的神奇所在。反之,如果隻有前景的迎客鬆和白色的底板,沒有起過渡作用的“灰麵”,這樣的畫麵就顯得單調而缺少韻味了。
線的藝術在中國繪畫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中國畫繪畫中毛筆是主要的繪畫工具。毛筆尖中有圓,柔中藏剛,通過指腕的壓、鉤、格、抵、順逆、提拉、起伏頓挫,加上用墨的幹、濕、濃、淡、焦、渴,造就中國畫線描形勢的無窮變化,從而具有極為強烈、豐富的表現力。曆代大師從自身的繪畫實踐中,得出諸多用線的經驗,比如運筆有“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圓中見方、綿裏藏針”;筆勢有“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等。更有人物畫“十八種描法”和山水畫中的點、染、皺、擦等法。這些用線之談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