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曆過一個黃金時代之後,進口譯製片配音在中國逐漸落寞。本文分析了發生這一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指出譯製片配音存在的重要性和價值,為譯製片配音的繼續發展和複興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譯製片 配音 進口影片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譯製片在中國的黃金時代,《簡愛》、《追捕》、《佐羅》等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佳作,當時的中文配音甚至被獨立出來作為聲音剪輯在電台播放。邱越峰、李梓、畢克、喬榛……這些老一輩藝術家將影視配音變成了聲音藝術,他們的創作在中國甚至國際上都享有盛名。
九十年代以後,譯製片風光不再,觀眾最喜歡的影片變成中文字幕。進入新世紀之後,譯製片配音更成為可有可無的影視附件。據統計,在當今中國大城市的影院中,一般進口大片原版與譯製版的比例為1∶2,有的甚至達到2∶3,也就是說,總體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看原版電影。新浪網在2000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70.37%的觀眾讚同看字幕片勝過譯製片,並且這些觀眾主要集中於北京和上海。
一、譯製片的前世今生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譯製片配音在短短的20年間衰落了?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麵的。
1、時代背景造就了譯製片的輝煌與衰落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看譯製片是絕大部分中國觀眾接觸外語片的唯一途徑,這種賣方市場的壟斷成就了譯製片配音演員的走紅。隨著科技發展,改革開放進程推進,中國觀眾接觸原聲外語片的途徑開始增多,盜版的猖獗帶來了原聲影碟的泛濫,網絡下載也為觀眾提供了便利,英文學習熱的興起更是挖走了一大批高文化層次的觀眾。同時,進入新時代之後,中國觀眾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也把譯製片的觀眾分流了出去。
2、體製問題帶來的惡性循環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出口分公司,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指定的唯一電影進口單位。中國的進口影片全部由專業電影譯製片廠譯製,但是,譯製片廠並沒有自主經營權,他們隻是作為中影公司的一個生產加工車間而存在。新華網在2000年曾做過一項統計,中國入世之後,在遵守現行電影管理條例的前提下,每年允許以分帳形式進口的大片由10部影片擴大到20部影片,如果都是正版消費,中國電影市場至少有150億—200億元的票房容量。事實情況是,中影公司從一部進口影片中的獲益多達幾百萬,少則幾十萬,然而分給譯製片廠的卻寥寥無幾,導致譯製人員工作熱情衰減、工作質量下降,譯製設備破舊不堪、技術落後。
3、譯製片配音製作自身跟不上觀眾的要求
從配音演員自身來說,新一代的配音演員們相對老一輩來說心態浮躁許多,部分演員總想著要配重要角色,想著被哪個導演看中去演電影。而且“為了防止盜版,絕大多數的引進大片都盡可能地縮短配音時間,許多影片留給配音演員的僅僅隻有兩三天時間。這和當年尚華老師‘一句台詞錄八個班’的工作節奏當然無法相比”。①
市場經濟時代發片商這種節省開支的需求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棚蟲”。“棚蟲”是配音界對體製以外的配音演員的稱呼。因為接活多,長時間呆在錄音棚裏,生存狀態與“蟲”相似,因而得此“雅號”。②曾在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實習的一個“棚蟲”說,上譯廠在配音時往往三四句台詞就分一個段落,看兩遍戲,再默對一遍,然後再錄……而棚蟲們往往一場戲一個段落,看一遍戲就配,速度快周期短,一天下來可以配完3集電視劇。兩相比較,孰能獲利更多不言自明。③“棚蟲”們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收益,不可能像老一輩藝術家們那麼精雕細琢。配出的影片不比從前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