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生類電視新聞的采訪技巧(2 / 2)

二、記者采訪中的交流能力

一些記者在采訪中沒能把握好自己和受訪對象之間的交流,結果是培養了記者的惰性,局限了記者的想象空間,也使采編的新聞缺乏靈性和穿透力,使觀眾提不起精神來。采訪中,記者隻有深入到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體會受訪者的切身感受,才能寫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實現與采訪對象心與心的交流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任務。要實現這種深刻的交流,首先,記者要具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每次采訪前都要將設計的問題問一問自己,能不能接受,是不是到位。在采訪中,我們往往愛問“你是怎麼做的?你是怎麼想的?你高興嗎?你難受嗎?”這樣眾人皆知的問題。這些問題之所以被不由自主地搬了出來,因為這些問題問起來順手——這也說明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如果能夠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先在心中默默地問一下自己,感受下自己被問的感覺和自己將如何回答,如果對所要報道的事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的問題恐怕就不會出現了。

其次,更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記者是客觀地反映事實,在采訪的時候切忌居高臨下,要盡量避免使用質問或者嗬斥的語氣和采訪對象交談。記者的采訪並不是代表自己個人,應該避免自己情感的宣泄,特別是在深入的采訪和了解新聞當事人之前更要堅持做到這一點,盡量保持客觀的立場和不卑不亢的態度,從理解對方的角度選擇提問的內容和方式,使被采訪對象減少乃至消除抵觸情緒和防範心理,能心甘情願地配合采訪。另一方麵,在采訪中也不能陷到特定的角色中去,要能控製局麵,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觀察者的角色,獲取自己所需的材料。

第三,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采訪中,時常會出現被采訪對象冷落和躲避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記者要沉住氣,有耐心,不怕丟麵子。此外,采訪中不能輕信旁人的介紹,一定要親自采訪,了解事情的發展。

三、民生新聞采訪活動中的誤差分析

在民生新聞采訪中,記者本身的主觀原因往往也是采訪中的誤差源。“誤差源”這個詞原本為物理學術語,原意是信號不能被成功測量的幹擾因素。這裏我們將造成采訪失敗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統稱為誤差源。

在采訪過程中,由於記者的主觀原因而引起的誤差主要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類:最主要的一類誤差是記者本身思想的局限性和采訪態度的片麵性。目前民生類新聞中有一種走向就是製作單位將民生新聞的以民為本思想推向極端,完全站在普通民眾的一方或者一部分民眾的一方,沒有做好政府和普通民眾之間,或者普通民眾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橋梁的角色,最終導致采訪失去了客觀性和真實性;另一個采訪誤差來自於記者的職業道德方麵。很多欄目片麵強調收視率,熱衷於對某些邊緣題材進行簡單展示,這種行為會降低媒體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其直接後果是在後續的采訪中,消息提供者會一定程度地失去提供線索和配合采訪的動力,而且受訪者也會對後續的采訪工作產生抵觸的情緒;此外,采訪不深入,為表象所迷惑也是民生類新聞采訪的誤差來源之一,特別是對突發性事件的采訪。

在新聞采訪中,還存在各種由客觀因素造成的誤差。包括:相關采訪對象有意識地設置采訪障礙,刻意隱瞞關鍵事實,這些在關於民生問題的輿論監督采訪中表現得尤其明顯。減少這方麵的誤差就要求記者必須培養自己的洞察力,要求能夠清楚地定位自己的采訪角色,對於各方麵的反應必須事先加以衡量。此外,記者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對於減少此類誤差也有很大幫助。

四、結語

民生新聞注重貼近性和時效性,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許多民生類新聞節目頻繁報道街頭市井的事件性新聞,內容淺顯、瑣碎、獵奇,在經曆過一段時間以後,無論是民生新聞記者自己還是普通的電視觀眾,都失去了最初的熱情和新鮮感。所以民生新聞的發展必須在深度報道上多下功夫,才能保持新聞欄目初創時的銳氣和朝氣。

要保證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記者必須要善於觀察,需要在采訪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於采訪中的問題和語言表達有充分的準備,以實現從被動接受采訪任務到主動發掘新聞內涵的轉變,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機會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和新聞的內在價值,保證本欄目的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