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和各類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為滿足普通觀眾對獲取生活中相關信息的渴望與訴求,一係列具有“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的民生類新聞欄目越來越得到各方麵的關注。如今此類新聞也滲透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並且影響著他們對新聞事件的認識。民生新聞的崛起並非偶然,它是在政治文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提升的社會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伴隨著政府親民形象的著力塑造和對“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深入貫徹,民生新聞發展的政治環境也越來越寬鬆,民生新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涵蓋了具有區域性特點的公交車線路更改,城市小區的供水供電,到住房價格,農民工欠薪,天價醫藥費以及諸如此類的受到廣泛矚目的社會問題。此外,許多過去被視為“新聞禁區”而鮮有涉足或者淺嚐輒止的話題也成了民生新聞的活水源頭和關注點,也是民生類新聞不斷深層挖掘的目標所在。
可以預見,隨著多元化文化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國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人文精神與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這一類民生新聞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不僅僅需要知道天下大事,他們最感興趣的和最想要了解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與自己密切相關係的“小事”。在傳媒麵前,人們也不會甘於被動地接受信息的灌輸,將會有條件地對新聞進行選擇,甚至通過先進的傳媒工具自己發現新聞,報道新聞,或者使自己成為新聞的中心。在民生新聞以其地域的接近性,反饋的及時性極大地滿足普通百姓的了解與參與欲望的同時,其製作的開放性和題材的多樣性也相應提高了民生新聞的采訪和編輯工作中對於參與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增加了對民生新聞采訪尺寸把握的難度。本文作者從《幫女郎,幫你忙》的實際采訪經驗出發,闡述和討論一些關於民生類電視新聞的基本采訪要求和技巧。
一、新聞采訪時的現場意識
在現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電視新聞作為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信息傳播載體,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直觀而生動的形象表達使得觀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信息——記者的現場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觀眾對信息和觀點的取向,而記者本身作為電視連接觀眾最直接最能溝通情感的中介,怎樣能夠在不同的現場采訪情境下表現自我氣質和語言特點,使其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電視新聞記者的現場意識在這裏就顯得尤其重要。
1、記者的形象設計與定位。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記者需要明確自身定位,也就是記者所代表的公眾形象。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記者需要在采訪前和采訪中對自己的具體形象進行統一的規劃——綜合意義上的形象是指記者在具體采訪中的思想感情和言談舉止所給予觀眾的整體印象,而這種大眾傳媒所賦予的角色要融合一定的社會價值觀點,也要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
在生活中,大眾普遍接受的是健康向上的,真誠熱情,平易友好而又總能給人以啟迪的朋友。電視是大眾傳媒,對觀眾來說出鏡記者不能以專家學者的專業形象出現,也不能以演藝明星的身份出現,要成為能與觀眾真誠交流的鄰家朋友——除了平等親切之外,在思想修養等方麵最好能勝人一籌。
2、記者的角色定位。記者在節目中也扮演著溝通節目、新聞當事人和觀眾的作用,記者的表現關乎著觀眾、新聞當事人以及傳播者間的心理距離。記者的采訪大多是臨時發生的,其內容具有不可預見性,采訪對象的文化層次也參差不齊。因此采訪前,記者要通過對采訪任務的掌握,較為準確地把握采訪中的形象定位以及自己出境的形式和語言風格特點,新聞當事人和觀眾的心理預期,結合以前的采訪經驗,強化自己的優勢。比如,在民生新聞采訪中,要對采訪性質進行劃分,對一些批評性的新聞,要以敏銳和幹練的氣質,揭示和剖析性地進行采訪;而對於一些社會上近期發生的趣味性較強的事,則應當選取比較具有親和力和包容的態度進行介紹。
3、記者對現場采訪的把握。記者的采訪風格與臨場應對技巧有著密切的關係。臨場的提問與采訪對於記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記者在采訪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采訪的主題不夠了解,對新聞的主題把握不準,機械的按照程式化的風格進行交流,不做臨時的處理和應變,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記者要培養自己麵對各種采訪環境的分析能力和對采訪現場氣氛的控製能力,通過模擬性的設定問答和采訪情景,培養自己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