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幫忙類電視節目要有介入感(2 / 2)

把幫女郎的個性采訪活動當作報道對象,就要求幫女郎做一個感性與理性並存的人性化的采訪者,要求攝像者有一隻眼睛關注幫女郎,要求編寫人員能發掘幫女郎采訪中的閃光點。而巧妙展示幫女郎采訪中的個性活動,往往給觀眾印象特別深刻。這一方麵凸顯了記者的介入,另一方麵,還可以使報道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3、展現過程

一次采訪,記者的印象肯定要比電視機前的觀眾深刻,但是很多民生新聞報道,往往對采訪過程的展現不夠重視,或者粗枝大葉,或者一筆帶過,這是非常可惜的。

《幫女郎》在采寫中,非常注重過程的挖掘和呈現。實踐證明,過程豐富了報道內容,使節目更加好看,更耐人尋味。

尋人是幫忙類節目中常見的題材。在尋人節目裏,過程的展現更為重要。筆者曾經采寫過一則長約二十分鍾的尋人報道。其中尋找的過程幾乎占了1/3,有幫女郎走街串巷、泥濘車行等場景各異的尋找過程,使找人的成功激動人心,更讓幫女郎的熱心幫忙形象呼之欲出。

當然展現過程需要提煉,如果不加選擇,也容易造成報道拖遝,得不償失。

二、以解決問題為宗旨,發揮監督功能

以解決問題為宗旨,就是把觀眾的訴求當作出發點,如此,節目在選題和采寫中,就不會偏離定位。

以解決問題為宗旨,並不是說一定要解決問題或者一定能解決問題。而是說,在節目的采訪中,要把解決問題當作路標,朝這個方向走,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目標。如果說傳統新聞采寫的公式是:呈現現象——揭示成因——引發關注,而幫忙類電視節目則可以用這樣的公式來概括:弄清需求——分析原因——尋求解決。

同時,幫忙類電視節目作為“後民生新聞”產品,也必須承擔監督的職能。事實上,通過實施監督也容易讓報道更加深入,給人更加深刻的介入感。

因為求助集中,幫忙類電視節目更容易發現社會的不公。但是很可惜,這一點卻總是容易被記者忽視,特別是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後。筆者曾經幫助過一個迷失的賭徒。他因為沉迷地下賭場,不能自拔,希望我們幫他端掉這個害人的窩點。筆者在暗訪中發現,這個賭場並不算隱蔽,而且經營很久。為什麼一些賭場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吞噬別人的錢財?難道派出所不知道嗎?筆者覺得當地派出所在管理上有缺失,甚至是故意缺失。為此,筆者沒有直接去派出所,而是以普通群眾的身份直接打電話報警。果不其然,派出所在出警後,敷衍了事,隻是轉了一趟就走了。而這一切都被攝像機完整記錄了下來。節目播出後,反響熱烈,不但賭場連夜被端,市公安局也專門對此事進行調查。

三、視幫忙為靈活的、動態的過程

所謂幫忙的靈活性是指,當求助對象的主要需求得不到解決時,可適當為其解決次要需求。換一句話來說,大忙幫不了幫小忙。

所謂幫忙的動態性則可以從三個方麵來理解:一是將求助對象的需求分成不同層次,逐步完成目標;二是不斷追蹤,使問題始終處於解決的過程中;三是當解決了求助對象的主要需求後,還要善於發現對象的其他需求或其他對象的同一需求。這樣,有利於形成節目的熱點人物或熱點話題。熱點,也是收視強點。圍繞收視強點繼續做文章,是媒體的必修課。把幫忙當作一個靈活、動態的過程對待,記者能介入的麵就要寬得多,給觀眾的印象也會深得多。

參考文獻

①冉光澤,《“幫忙”類電視節目:兩個元素調整的創新》,http://blog.sina.com.cn/rangz

②時統宇,《幫忙:民生新聞的更新換代產品》,《青年記者》,2009年第17期

③張毓強、葉鴻宇,《民生新聞十年:曆史、現實與突破之道——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與創新論壇暨十年回顧展評會會議綜述》,《現代傳播》,2009年第4期

④沈建輝、方迅超,《淺析電視“幫忙”類節目的生存之道》,《內江科技》,2008年第10期

⑤徐國源,《“介入”的新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