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故著名營養學家於若木曾題寫“鴕鳥肉乃肉中精品”的墨寶,向消費者推薦鴕鳥肉。在張根貴等從業者看來,鴕鳥肉市場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我國新興的食品類朝陽產業。
最大的發展瓶頸是資金
張根貴告訴記者,鴕鳥養殖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可開發潛力巨大。1992年中國廣東江門市從國外引進了第一批鴕鳥,到1999年,中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鴕鳥養殖場,共有600多家,鴕鳥數量也隨之增加。中國鴕鳥養殖業總體發展是平衡的,基本掌握了鴕鳥的飼養、繁殖、疾病防治、飼料配製等技術,但普遍存在著資金緊張、規模小、單兵作戰,沒有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的能力,肉皮深加工能力也很低,幾乎沒有開展鴕鳥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也沒有形成產供銷配套的經營管理體係,鴕鳥養殖業的商品性生產效益很低。近年來,在個別地區,因為資金、市場等因素的影響,有些鴕鳥場開始倒閉,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這些情況十分不利於中國鴕鳥業的長期發展。
射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全縣以丘陵地貌為主,發展鴕鳥養殖對於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人民群眾的食物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將起到重要作用。國家對鴕鳥的養殖開發非常重視,且又有免征所得稅等諸多政策扶持。
因此,張根貴一直有一個心願,三年內,實現加工規模年屠宰加工鴕鳥10000隻,年產鴕鳥肉500噸,年產鴕鳥皮革1萬張,羽毛18噸。
這樣正常年經濟效益,年銷售收入可達10018萬元,銷售稅金1126.72萬元,利潤總額2352.79萬元(平均值)。輻射農戶2000戶飼養商品鴕鳥年總收入達1800萬元,上繳稅金及提留款66萬元,純利768萬元,年戶均獲利3840元。
在此基礎上,將逐步在全縣帶動養殖鴕鳥達到5萬~10萬隻,建成全國最大的鴕鳥養殖基地,把射洪建成中國的“鴕鳥之鄉”。
合作社推進養殖的基本方法是,公司提供雛鳥,委托農民代養,並以每隻成鳥帶給農民純收入不低於300元的最低保護價收購,實現公司和鳥民雙贏目標。
由於資金瓶頸限製,目前未能如願。但他們公司目前把全部利潤投入繁殖和加工,力爭通過尋求合作夥伴和資金支持,逐年在擴大養殖規模、開發更多產品上下功夫,以延長產業鏈,逐步再上新台階。
張根貴開發的鴕鳥肉係列產品現已覆蓋了全國20多個省市和地區,隨著產品暢銷的影響力,已逐漸成為全國鴕鳥肉製品的一大品牌。
目前全國專業生產鴕鳥肉加工企業隻有兩家,另外一家規模很小。鴕鳥肉市場目前還沒有競爭對手。張根貴的目標是建成全國最大的鴕鳥肉加工基地,類似雙彙冷鮮肉、金鑼火腿腸那樣的企業,按照規範化流程生產,“從飼料研發、鴕鳥孵化、生態養殖、加工生產、冷鏈物流、終端銷售”這樣一條鴕鳥業最長最完整的全產業鏈,最終保證自己生產鴕鳥肉產品的品質。
在記者麵前,張根貴談起鴕鳥的養殖和加工,談起鴕鳥的前景和自己的宏偉藍圖眉飛色舞,談到他心中目標的實現卻愁眉緊鎖。因為他十分明白: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最大的瓶頸是資金。沒有資金,所有的理想都變成了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