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天啟皇帝 宣召進京(1 / 2)

天啟皇帝朱由校趁著眾大臣跪地低頭之際,百無聊賴的打了一個哈氣。其實對於朝政之事他並不太放在心上,也是受他皇爺爺朱翊鈞的影響,覺得隻要是有大臣在朝,何必自己費力不討好,莫不如回去做會木匠活來得實在。昨夜他可是一也未睡,主要是對於他的床很不滿意,太過笨重,而且做工也不精美。故而忙活了一宿設計圖紙,一會再修改幾處便開始親自動工了。

待君臣見禮完畢之後,新任大學士劉一燝率先站出來說道:“啟稟皇上,遼沈兵敗後,自塔山隻閭陽二百餘裏,煙火斷絕。此時應盡快派遣官員經略遼東,若使熊廷弼在遼,當不至此”!

還在尋思木床的朱由校聞言也是點頭說道:“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袁應泰一戰而敗,將祖宗百戰封疆袖手與人實乃可恨可惡!袁應泰以死殉節便不予追究,但是推薦他為經略之人絕不能輕饒”!

首輔方從哲聞言心中大呼“糟糕”,可是他現在是泥婆薩過江自身難保,隻要他一說話,定然是起到相反的作用。故而就在心急的他剛要給姚宗文傳遞眼神之時,大學士劉一燝利用這個空擋躬身答道:“回稟皇上,是前吏部尚書鄭繼之,現已經告老懷鄉。但皇上也不必追究他的過錯,以免讓群臣日後薦人有所顧忌。眼下遼東之地卻不能不管,建奴已經重心放在了沈陽城,遲則生變,還要早做決斷”!

新晉大學士韓爌聞言也是從文班裏站了出來,口稱聖上拱手恭敬的開口道:“皇上,劉大學士所言甚是。勝敗乃兵家之常事,舉薦之人因此受過未免有些不妥。而遼東之地關乎京畿安危,微臣以為熊廷弼再度赴遼定能穩定局勢,以解遼東之危”!

“微臣等附議,熊廷弼赴遼可解危局”!

看著其他大學士躬身奏事,太和殿的群臣躬身讚同,但是方從哲卻是一言不發,臉上卻是看不出是陰是晴。他為官多年,知道自己現在如日落西山,散發的光芒也就隻能照照自己了。但是今天劉、韓兩位大學士的話卻讓方從哲心中滿是感慨。雖然這兩個大學士平時有意的孤立自己,但是他們的意思也很明確,不應因舉薦不當而牽連他人。而自己舉薦之人被懷疑與光宗皇帝之死有所關聯,也許關於自己的彈劾,會因今天的事結束後能勉強畫上了一個句號。

“朝廷有爾等愛卿朕心甚慰,若無其他意見,那就即刻下旨命熊廷弼經略遼東,巡撫之職由內閣報給朕便可以了。”心急回去做木活的朱由校也不願意與這些耍嘴皮子的文人鬥嘴,他對熊廷弼也很中意,隻要經略位置給他,其他的就由著閣臣去費心吧。對於這個遼東經略的人選上誰也不敢再多嘴了,畢竟袁應泰的例子就在那擺著呢。而東林黨之人也是偃旗息鼓,他們決定看看在做定奪。

新任兵部尚書張鶴鳴看皇上要走,得了人吩咐的他連忙站出來開口說道:“啟稟皇上,遼東之事刻不容緩,而熊廷弼善守卻不善攻。為臣保舉王化貞巡撫遼東,他有信心可用六萬軍隊收複遼陽,有他赴遼,定能還遼東一片淨土”!

世人都知張鶴鳴與熊廷弼素有私怨,今番站出來保舉之人定是要給熊廷弼掣肘。但是當他說出王化貞之後,東林黨人一個個的都是怒目而視。原因很簡單,王化貞是個叛徒!他本是東林黨重要成員,也是正趕往京城來做大學士葉向高的弟子,居然為了榮華富貴竟然轉而投靠那禍亂超綱的齊楚浙黨,眼下東林黨正乘勝追擊,他們對手的生存空間也是越來越小,這個時候豈能讓他們再有出頭之日。正當東林黨的禦史言官們準備提反對意見之時,齊楚浙黨之人紛紛卯足了勁讚同,尤其是兵科給事中趙興邦說得最為誇張,大有隻要王化貞赴遼,就定能打到後金赫圖阿拉之勢。

而其他兩位大學士雖然為人正直,但卻是對戰事不甚了解,熊廷弼曾言一十八萬可平遼東,而這個王化貞敢說六萬,想必定是有破敵良策才能如此胸有成竹吧。故而在劉、韓兩位大學士的支持下,天啟皇帝朱由校也是點頭開口說道:“嗯,那就王化貞為巡撫吧”。

而說完這句話的的朱由校好像是想到了什麼事一般,突然一臉疑惑的開口問道:“朕記得遼東可是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忠毅伯,如此英雄人物目前在做什麼呢”?

誰也沒想到這個被一個小小太監蠱惑,每日不務正業,喜好木匠活計的天啟皇帝竟然還知道有陳駿德這個人!而這些大臣都是思維敏捷之人,略微思索便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要知道魏忠賢之前可是在開原城與陳駿德有過一段交集,今天皇帝突然提到陳駿德,定是出自那魏忠賢的手筆。以此也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個鬧得朝廷大亂的陳駿德恐怕也是投入了這個太監的懷抱。一個在內蠱惑皇上,一個在外攪亂遼東,自己身為官員,絕對不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尤其是寬以待己,嚴於律人的東林黨成員就更是虎視眈眈,就等著皇帝的下句話。隻要苗頭不對,自己就要以死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