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中生活:且行且珍惜
提到安全問題,國內讀者大概隻有一個概念“亂”,但具體怎麼亂,人們又是如何在這種“亂”中生活的呢?
阿富汗的“亂”有兩方麵原因——一方麵是阿富汗塔利班和類似武裝組織與現政府的針鋒相對;另一方麵是部分武裝分子甚至平民對外國人的仇視。
塔利班曾在曆史上短暫地掌握阿富汗政權,實施嚴格的伊斯蘭法,禁止娛樂活動,禁止女性上學和工作,規定男性也隻能讀宗教學校。在本土抵抗組織和美軍的努力下,塔利班在2001年倒台,流竄到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地區。但塔利班的自我意識裏,他們是流亡政府,而現政府是美國人的“傀儡”。在現政府和塔利班的對峙中,塔利班更像遊擊組織,經常喬裝成平民,在大城市從事槍擊和自殺式爆炸活動。
今年4月是阿富汗總統選舉的季節,塔利班放話要武力破壞投票活動、殺掉與投票有關的人員。投票當天,阿富汗各地戒備森嚴,大街上的警察和軍人大都緊張地握著槍觀察來往人員和車輛。得益於軍警的努力,當天並沒有發生嚴重襲擊,廣大民眾也以參與投票的方式表達了他們不懼塔利班的威脅。
對外國人的仇視也與極端思想不無聯係。北約軍隊在行動中誤傷平民、美國無人機在邊境地區誤炸平民,還有一些“聖戰”思想,使一些阿富汗人見到“美國人”就想拿槍解決掉。3月底,一名瑞典記者在喀布爾街頭被槍殺;4月初,一名阿富汗軍官開槍打死一名美聯社記者;4月底,3名美國醫生被所在醫院的阿富汗警察亂槍打死;記者的同事在一次外出采訪中也曾被當地人誤認成美國人要予以“處置”,但好在同行的阿方雇員用當地語言解釋了身份才得以“倉皇逃離”。
但阿富汗人總體是友善的,大街上的孩子們見到外國人會嬉笑著打招呼,軍警在例行檢查車輛時會先和你握手,記者在街頭采訪時也經常遇到怯生生說著中文“你好”的年輕人。
長年的戰亂和恐怖襲擊並沒有打垮當地居民的意誌,下一秒鍾可能發生的危險,讓他們學會更加珍惜當下。一位丈夫戰死在反塔利班鬥爭中的寡婦,給喀布爾一家外國機構做勤雜工。每天清晨,她都會帶著和藹的微笑出門上班;做家務活的間隙,她會泡上一杯茶,細細地品味寧靜。這份工作可以讓她獨立撫養家裏的3個孩子,而這種心態支持著她的生活,參透了“且行且珍惜”的意義。
街邊閑坐的老人,巷子裏玩耍的孩子,忙於生計的青年,運籌帷幄的政客,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於“亂”的恐懼。
同時,很多人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辛苦掙錢,也懂得享受,並不會大量存款。
最頭疼是經濟
除了安全,經濟也是讓阿富汗人頭疼的事情。
阿富汗確實貧窮。首都街道坑坑窪窪,商店門麵陳舊,乞丐在餐廳、商場外乞討,甚至有八九歲的孩子以收廢品為職業。阿富汗政府大多數財政資金來源於國際援助,而外國人在阿富汗就是“土豪”。
阿富汗的失業率非常高,相當多大學生麵臨“畢業即失業”難題。大部分農村人口種地、放羊,不少偏遠地區的農民會在自家田地裏大量種植罌粟,而政府也很少有精力管理。城裏人如果閑散下來,則會做一些小生意,在外國人多的地方街頭兌換外彙、流動銷售手機卡。因為他們做的是長期“生意”,所以信譽還不錯,幾乎不會故意提供假幣,而換彙價格也算公道。
由於當地主要語言為普什圖語和達利語,英語並不普及,所以外國人很難和當地人深入溝通,這給不少大學畢業生帶來了利用語言優勢在外國機構工作的機會。
在首都地區最吃香的就是給外國機構打工,不管是記者、顧問、翻譯還是司機,都會得到比本地工作更豐厚的酬勞,有時候甚至能拿到10倍於普通警察的薪金。
但隨著2015年的臨近、北約部隊的撤離,一些外國公司因不明朗的局勢而漸漸減小投資甚至撤出阿富汗,這可能給阿富汗的勞工市場帶來不小的影響。
其實阿富汗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石油、天然氣、銅礦,甚至還有高品質鈾礦。但目前的安全環境和開采技術導致這些資源被埋沒在光禿禿的山裏,一些投資者望山而歎。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阿富汗新任總統不論是誰,上任後都會著重解決經濟問題。得票靠前可能勝選的候選人也都表示,如果當選,會采取措施改善國家經濟狀況。(文/《瞭望》新聞周刊駐喀布爾記者 陳漢琪 陳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