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處長(第二十六章 自立門戶)(1 / 2)

記者處長(第二十六章自立門戶)

辦周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這種周刊不是隨著主報發行的,是單獨發行。編輯、記者這套人馬且不說,每周交給報社的出版費就不是小數目。按照媒體通行的規則,一份周刊每期需向報社上繳5000——6000元的出版費,一個月四期是2萬多元,印刷報紙的費用也需自己出,編輯、記者和其他辦公人員的工資還要自己負擔,如果再加上房租、電話費,每月沒有5萬元的開支是很難玩轉一份周刊的。

當我把這些想法和預算告訴王建業後,他說:“這些我都知道,現在我手頭上有3萬元,隻要給我一份周刊,錢的事情,沒有問題。即使給不了周刊,給我兩個版麵也行。”

國家新聞出版署規定,新聞媒體增設周刊必須經新聞出版部門批準,並隨主報發行,不允許私人承包。但部分媒體為了追逐短期效益,置國家規定於不顧,私自開辦周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在Z城有兩家媒體連主報都不辦了,每家一下子上了二十多類不同的周刊,隻要你向報社交錢,隨便起個名字就是一份周刊,於是周刊與周刊競爭的事比比皆是。

我們報社當時已有三家周刊,城市周刊、經濟周刊、法製周刊,名字雖然不一樣,但報道的範圍大同小異。經濟離不開城市,城市離不開法製,法製離不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在報道上,在拉廣告上,周刊之間明爭暗鬥,兩人見麵給仇人似的。我告訴王建業,如果想辦周刊最好不要在我們這個報社辦,因為相互之間鬥得太厲害,各自都有自己的行業和關係戶,你插不進去,等你插進去了,人家早把錢掙走了。

“你說怎麼辦?我聽你的。”王建業一籌莫展。

其實王建業隻是一個普通農民,文化不高,他進報社周刊是一個老鄉把他拉進來的,周刊不給他發工資,每月還有向周刊交3000元的任務,多餘的拿提成。那是一個“記者”混亂的年代,不看學曆,不問水平,隻要你能掙來錢,你就可以當記者,甚至主編。這是周刊的生存之道。那麼這些周刊記者靠什麼掙錢,新聞行業的潛規則——一個公開的秘密,有償新聞、批評報道。你給我錢,我就說你好,不給錢就挑你的錯,抓住你的把柄狠狠地敲你一筆。

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剛畢業的實習生,報社讓他到一個縣的電業局去采訪農電網改造的事情,他到電業局找到了局長,剛掏出報社的介紹信,還沒有說出來意時,局長把實習生拉到了自己裏麵的休息室時說:“這件事你不要調查了,一點小意思。”說完塞給這名實習生一個紅包,實習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被局長送出了門外。實習生打開紅包一看,裏麵嶄新的人民幣5000元。也是這件事讓實習生走上了另一條“新聞路”,成為報社周刊的主力記者。

為了避免和其他周刊衝突,我把Z城的媒體在腦海過濾了幾遍,終於選擇到了一個還沒開墾的淨土,一家計劃生意類專業報刊,那家報社的老總我認識,對新聞行業不懂,過去是計生委的官員,由於快到了退休年齡,便被下放到下屬的報紙養老。

王建業聽了我的建議後,拍手稱讚:“農村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好啊!這個行業可是大有油水啊!”

我和王建業找到了這家報社的老總。老總正在為自己的報紙發行量日益下降而發愁,當我說明來意後,他堅持不同意:“要幹,就在我們主報幹,我給你們發高額工資,隻要把報紙搞上去,讓讀者喜愛就行。再開周刊,精力不夠,又沒有資金。”

看到老總這樣不開竅,我耐心地給他解釋:“讓我到你們報社幹,你最起碼要給我開3000元的工資,另外還不知道我幹不幹。現在我主動給你們幹,不僅不要你們的工資,每月還向報社上交2萬元,你算一下,哪個劃算。”

老總仍有些猶豫。

“周刊是主報的延伸和補充。因為你們是行業報,受主管部門的管理和製約在辦報上與社會接不上軌,怎麼贏得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呢?你看你們的報紙,頭條是領導的長篇大論,其他版塊是計劃生育宣傳知識,新聞不是宣傳,它是宣傳中的一項重要表現形式。”

老總有了些動心。

“這樣吧,我們先試刊一期,不對外發行,你認為這份周刊有可讀性,不違反黨的宣傳紀律和計劃生育的有關政策,我們再談下一步的合作行嗎?”

老總終於點了點頭。

“不過這次的印刷費用由報社來出,我屬於義務幫忙。你們認可了,我們正式簽了合同,再繳費用。”我使用了一點小小的計謀,將這位不知新聞行業深淺的老總套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