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不重視,不嚴督,無舉措,有功雖賞,有罪不罰,這樣的氛圍下,下麵邊關鎮守官及將士當然是人浮於事,虛應戰事。
經過這樣放任自流的十幾年,北虜當然越來越囂張,最後在弘治十八年五月,趁著孝宗駕崩之機,發起最猛烈的攻擊,令明軍遭遇了自土木堡以來的最大敗仗——虞台嶺之戰。
所以,弘治帝留給他兒子正德帝的,是自土木堡以來最強大的外敵,和最廢馳的邊備。
而正德帝,可能也就是因為登基頭一個月就遭遇了一個大慘敗,心生餘悸,正德帝即位之初就對邊事非常重視,采取了多項改良措施。
弘治十八年六月,登基第二個月後,正德帝就聽從兵部的建議,在宣府招募土著之兵,用以協助官兵殺敵。“願報效者,驗其年籍,人給銀三兩及馬匹器械,編成隊伍與官軍協力殺賊,有功照例升賞。事定歸農者,聽其願留者,寄名近衛,月給糧一石,老則除之。”
同一個月,正德帝又明晰了賞罰,邊鎮軍民,“斬虜首一級者給銀三十兩,願升者如例加升。民餘給冠帶,名為義勇,複其徭役。若糾集鄉丁斬首五級以上,為首者升署所鎮撫。其奪回被擄頭畜,以十之四充賞。事寧停止不為例”。
除此之外,正德帝戰後的調查也更細致。
弘治十八年八月,正德帝登基兩個多月後,大同守臣奏北虜擁眾入寇四散無忌,邊軍不能抵禦。武宗卻責問邊軍為什麼不能防禦,並派人去調查清楚。然後才有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
邊鎮武官的建議也得到了他的采納。
正德四年四月,他聽從大同副總兵馬昂的建議,“令被虜走回男子,審無父母妻室,並不知鄉貫者,聽編入軍伍,調用殺賊。有家業者,仍聽寧家。先發寧家而願入伍者,聽來。降虜人,則仍照例安置。”
種種舉措下,邊關的戰事明顯得到了改善。
正德四年十二月,虜酋亦孛來部入寇,就是上麵那位給武宗提建議的總兵官馬昂統領官軍,在木瓜山等處與之交戰,共斬獲賊首三百五十六顆,生擒男女九人,奪獲戰馬二百一十一匹,駱駝二十四隻,牛羊四百一十五隻,夷器弓箭二千九百二十六件,番文三本。”
正德五年四月,虜寇莊浪,諸鎮多支官軍圍剿,擊退了敵人,並斬首一百五十八級。
正德四年至十二年之間,像這樣的勝利有十六、七次,遠遠超過弘治年間的戰況。邊鎮官軍不僅戰鬥力提高了,偵察能力和備戰防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經常可以料敵於先,布兵防禦,官軍的責任心與士氣都比過去振作了許多。
正德十二年後,尤其是應州之戰和武宗巡邊之後,直至正德十六年,邊境安寧了許多,這期間沒有發生過什麼像樣的戰役,因為北虜怕了正德帝。
這也是正德帝駕崩後,被成為明“武”宗的原因,畢竟,曆朝曆代,除非是給先人貼金,否則,能被上“武”的諡號的,都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