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明武宗被黑(1 / 2)

弘治年間西北的邊防是北虜的後花園,來就來,走就走,陳壽這位吹出來的名將完全可以當個笑話看。

然而,弘治朝的“三大捷”還有比西北戰事更有趣的,那就是遼東戰事。

因為,遼東的戰事,可是切切實實的打了弘治帝“賢君”的臉,他的賢明治理下,竟然有邊地守將堂而皇之的殺良冒功。

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十二年正月,遼東守臣上奏朝廷,是取得了三次大捷,斬首三百級,可謂是弘治一朝有數的大戰功。

嗯,弘治武功……殺了三百人的大戰功!

結果,捷報到了京師,滿朝文武都不敢信。

他們以“邊備疲困,素乏銳氣,往時捐數十百人僅易虜首一二級”,“李杲之老疾,諸鎮巡參佐之庸懦,而能辦此?”為由,遼東官軍都是一群草包廢物,以前死一兩百人隻能斬首一兩級,現在怎麼可以取得這樣的大捷,其中一定有詐!

打了大勝戰都沒有人信,這就是弘治朝武功的現實,當然,事實證明,不信的人都是真正的有識之士。

為此,弘治帝為了維護自己名聲,不得已,派人去查,結果,果然有詐!

事情的真相是遼東官軍以互市為由,把泰寧福餘兩衛的男男女女三百多人騙來,接著把人都灌醉,然後全部殺掉,再向朝廷報捷。

這是什麼?好聽點,可以是誘殺,不好聽就是謀殺歸屬大明的番邦之人。

好端端地把人騙來殺掉,開啟邊釁,招致怨恨,還有臉報捷,遼東官軍的這副德性,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給吹噓的弘治武功抹黑。

而“三大捷”裏,剩下的也就是經常被人吹捧的王越的賀蘭山大捷,當然,這場大捷是屬實的,畢竟還有被傳唱的王越的《賀蘭山後大捷》一詩為證。

兵事驅人老未閑,銜枚夜度幾重關。

地空虎穴藏勍掠,運神機破大奸。

殺氣平吞湖海水,威聲高壓賀蘭山。

凱歌齊唱紅旗舞,報道元戎得勝還。

不過,詩作的很有氣勢,但那戰果卻不怎麼樣,畢竟,被稱為大捷的賀蘭山大捷,明軍最終得戰果也不過就是斬首四十二級而已。

可以,整個弘治年間,明軍對於北虜能有效抵禦的戰役寥寥無幾,斬獲較多的大勝隻有三四次。

其他剩下的戰役就不值一提了,絕大多數被虜寇,都會有相關鎮守人員被論罪。

即使是論罪,弘治君臣對於武備也似乎都顯得漫不經心,甚至直接就是漠視,處理戰敗武臣,幾乎沒有詳細認真地追究緣由,不思考改善方略,隻是簡單地罰俸或降級,有許多次更是直接“宥之”,命其戴罪殺敵。

這並非不是沒有有識之士看出來的,但他們勸告弘治帝,卻都沒有引起重視。

比如弘治十四年正月,吏部右侍郎王鏊上疏:“比年邊臣冒報功次皆得升賞,而敗軍失律者往往令之戴罪殺賊,此人心之所以日懈,邊備之所以日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