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營兵,雖然自土木堡之變後,已經不複成祖皇帝當時的三、四十萬的數量規模,但隨著名臣於謙的一場京師保衛戰,京營兵至今一直保留著當時保衛北京的十餘萬人的規模。
換而言之,這十餘萬人,除了後來擴充進京營的兵馬,基本都是以當時參加京師保衛戰的下勤王兵馬為主的軍隊後裔。
隻是,時光流逝,這些京營兵馬,因為久無戰事,再加上自弘治帝開始,上到皇帝,下至大臣,都對於京營兵馬訓練的漠視,開啟了大規模京營占役的開始,所以不能指望這些京營兵,還能有他們祖輩的實力?
來,京營兵的戰力,雖然如今多是因為京師承平日久,草原異族已經多少年沒有摸到北京城下,導致京營兵訓練荒廢,又被勳臣貴戚們奴役,變相成了他們的私仆,才會變成這樣的,但歸根到底,京營兵能有今,也是朱元璋設立的製度問題,以及後麵大明皇帝自己對於京營不作為,聽之任之的鍋,這才能讓如今的京營,成為勳臣貴戚們的“私仆。”
畢竟,開國始,當時大明國都在應時,便有功勳大臣可以有特權在京營中,有一定人數的家將家兵奴役,這就給了勳臣們奴役京營的借口,即使後來成祖皇帝遷都北京,也是一樣。
當然,雖然這些時候,勳臣貴戚們使用京營私役,給他們做建造房屋、耕種田地這些活計,但畢竟因為他們能占用的役兵人數有限製,所以京營的訓練,還沒有大規模荒廢。
可是,到了人品政治上確實可以被稱為一代明君的明孝宗時,這位弘治帝治理下是好手,可是對待兵事,卻是一等一的差,完全可以是弊政。
弘治帝在兵事弊政當中,最出名的便是邊備荒廢,然而有一項,後世卻很少提及,那就是自他開始,才有了大規模的“京營占役”,導致了京營兵徹底腐朽。
京營裏麵,包括三大營、十二團營等,是大明拱衛京師的重要的軍事力量,但是卻經常用這些軍隊來進行一些工程建設,包括修造宮殿、城垣、陵墓等,把士兵變成勞力,影響操練,而京營占役越嚴重,官軍戰鬥力就下降得越厲害。
其實在成化年間,京營占役已經被大明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是一項弊政。
到了弘治帝即位之初,便在即位詔書上把它列為先朝弊政之一革除,下令山陵修建完畢後,京營官軍不許再做其它工役。
但是沒過多久,重內政厭兵事的弘治帝,不僅讓京營重新投入繁重的工役,加上他迷上了佛道齋醮,大起寺廟,又寵幸外戚,至使京營占役越發嚴重,除了必要的皇家及公共工程,連一些完全沒有必要的寺廟及皇親國戚家的一些工程也讓京營官軍來完成。
成化年間京營占役,還主要是為了修造公共工程,可弘治帝變本加厲,更多是為了一己之私,有史記載的占役記錄,幾乎超過了他前麵的所有大明皇帝。
比如弘治六年,孝宗拔三大營官軍,用來修造他老丈人張巒以及仙遊公主的墳墓,另外還修理了玄武門、金水河及浣衣局等地,三大營官軍派去的人不夠了,又從團營撥。
當時,兵部尚書馬文升請求停止,還軍操練以養銳氣,弘治帝卻仍令官軍盡快完成以上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