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朋黨,顧名思義,是指某個朋友性質的政治集團、派別,多為親近官員為了爭奪權利、排斥異己,互相勾結而成的集體。
這種黨派結合的快,散得也快,同時又沒有太多的忠誠度可言,一切都在黨人自己,選擇誰,背叛誰並無道德觀念和規矩約束,甚至於其內部,也會為了權利對付黨內自己人和盟友。
這也是明末很多東林黨人不在黨內受待見,轉而投靠敵對的閹黨和其他黨派,或者閹黨和其他黨派轉投東林黨的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種性質,也造就了朋黨之間或許現在敵對,過了一段時間為了利益就背叛盟友,“狗咬狗”自己人了。
而方從哲此番和葉向高交易,就是為了浙黨的未來,在下台前就已經和東林黨進行了一些交易。
否則,若非如此,去年泰昌元年底,當朱由校批準了他的請辭,允許他可以致仕後,他就不該再待在內閣了。
雖然東林黨利用“三大案”黨爭,在他們一直支持的泰昌帝朱常洛上位後,一舉打倒其他勢力,得以獨攬乾坤,但並不是他們就能快速接手大明朝行政的一切,這時候與下台的浙黨在某些方麵聯合,自然就成了必然。
而且,方從哲與葉向高有舊,關係親近,當年他入內閣,就有時為首輔的政敵葉向高的舉薦,若非如此,他能入內閣可是難得很!
很難想象,勢如水火的浙黨和東林黨之間,竟然會舉薦對手入閣,幫對方上位。
不過,事實就是如此,閣臣入閣,都得首輔擬名單,再交由皇帝同意,這是保證內閣平穩運行的基礎,若是當時葉向高不同意方從哲入閣,哪怕他資曆夠,也進不去。
當然,方從哲能被葉向高舉薦,也有他屬於浙黨溫和派,善於調和各黨關係,也不主動結仇的緣故,也正是如此,後來萬曆帝也是看中這點才選他做的內閣首輔。
話回來,此番方從哲能逗留京師這麼久,主要原因還是東林黨再次上台入主內閣,需要其他黨派幫助,安排朱由校婚事的緣故。
畢竟,方從哲下台後,才剛剛重新掌權幾個月的東林黨人,明顯不可能在短短兩個半月內,就把選秀之事快速解決,這其中,沒有其他黨派幫助,那是不可能的。
作為前任首輔,浙黨領袖,本就善於調和各黨矛盾的方從哲,自然是東林黨人最好的去向其他黨派尋求合作的選擇。
而隨著宮闈醜聞愈演愈烈,皇室醜聞若是成真,不止是皇家丟臉,就是他們輔佐的文官,也跟著丟臉。
如此,在一致的利益訴求下,沉迷於黨爭的文官集團,短暫的放棄朋黨派別,開始合作起來,這才能快速解決選秀事宜。
至於剛才方從哲對葉向高提到的姚宗文,卻是又牽扯了他和東林黨的另一項交易,那就是讓袁應泰代替熊廷弼成為遼東經略。
姚宗文是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由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浙江省慈溪人,這份履曆,可明他當時是實實在在的浙黨中人。
熊廷弼任遼東經略時,他因與熊廷弼有私怨,便在到遼東檢閱兵馬還朝後,上書彈劾熊廷弼。
這事情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科道言路風聞密奏彈劾的人多了去了,可是,這恰恰趕上東林黨要替代浙黨登台之前。
想在主政後,就能用功績提升東林美名的東林黨人,很快便想到了用此事來做文章,那就是讓他們東林黨內部的人代替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等日後掃平建奴,就將成就他們東林黨主政的美名。
畢竟,在那時,雖然努爾哈赤贏了薩爾滸之戰,但大明群臣百姓,依舊沒把建奴放在眼裏,終究雙方實力差距太大,誰都認為遼東是攢功績的地方。
為了完成這目的,東林黨人便找到了還沒下台的方從哲,方從哲一方麵和東林黨的溫和派私交尚好,另一方麵也明白東林黨上台勢在必行,自然也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