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遠小人(2 / 2)

反正,盡管朱由校十分痛恨這些臣子這般汙蔑他,但他卻是找不到合適的言語反駁。

因為,這些早就占據輿論大義的臣子,既然敢直接明麵上直接讓朱由校出內帑,很顯然,他們對於接下來會遇到的事情,應該是有了估計了。

既然對付不了這些臣子,朱由校索性就不理會這些人,畢竟就算他們嘴炮再厲害,但沒什麼軍事能力,自然對於主要打定主意不理他們的朱由校無可奈何,隻能不高興的時候,各種宣傳朱由校身邊有人作祟,這才使得少年子,現在連江山社稷都不重視,不發內帑募兵了。

至於這其中的人,雖然是外朝臣子的套話,但他們也必須要找一個人來做這個“人”,畢竟,皇帝一向是要親賢臣,遠人的,現在,“賢臣”自然是他們,那“人”也得必須盡快找出來才是。

選來選去,外朝發現皇帝身邊竟然找不到什麼大奸大惡的人來當“人”,當然,這對外朝也不是什麼難事,本來就是讓人背鍋的,那就索性把最有可能也最能讓人相信的人,宣傳成“人”不就行了?

為了某些目的,“人”在某些的人刻意宣傳下,突然間就變成了剛剛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不久的王體乾和李進忠了。

而讓他們擔任“人”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皇帝是在他們升官之後,才變得這麼快,甚至連內帑都不發錢來募兵了。

張璟在京師聽到這坊間傳播這消息是,心裏也是不由搖頭,這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皇帝不發內帑募兵,就他昏庸了,可是,這募兵的費用難道就該要皇帝出錢嗎?國庫裏麵的錢,難道不就是應該負責朝廷募兵的嗎?

嚴格來,皇帝出內帑募兵,這隻能是他自願,而國庫出錢募兵,才應該是必須的義務,不過,到了大明後期,仿佛國庫有銀子時都不該出錢在軍費上,軍費的錢都應該是皇帝出一樣。

很多時候,為了某種需要撥款的軍費,外朝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找皇帝商討,以達到他們國庫不出錢,全部占皇帝內帑的便宜,就好像皇帝的內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樣。

而一旦他們被皇帝拒絕,得不到內帑的錢,滿足不了他們的意願,各種對皇帝的汙蔑也都出來了,這似乎成了明朝中後期的一種文臣的政治正確一樣。

有時候,張璟覺得明末的皇帝可真的苦,人家做皇帝都是榮華富貴的享福,可到了明末那幾位,卻是愁自己的錢不夠,還要像是防家賊一樣,防著那些盯著他的內帑的文臣,可就是這樣還是防不住,多數時候都是被逼的不得不出內帑。

不過,那些一直要錢的文官也真是無恥,朝廷的稅收越來越少,國庫越來越不足,他們占了很大的原因。

可是,占了大明不少便宜的他們,反過頭來,還皇帝不好,也真是無恥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