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在熊廷弼起複掌權後,確實安定了許多,防守也算是固若金湯,令得這段時間在休養生息的建奴,對遼西發起的試探性攻擊,也是半點便宜沒沾到,反而讓熊廷弼向朝廷發了幾封捷報,雖然這些都是捷,但也足以穩固熊廷弼被起複後的地位。
當然,雖然建奴沒沾到什麼便宜,但這也不是熊廷弼的防守就衣無縫,畢竟,努爾哈赤發動的這幾次進攻,於建奴而言,卻是並沒有出什麼力。
終究,攻取遼陽、沈陽的戰役,於建奴而言,太過慘烈,“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的名頭,可不是瞎的,努爾哈赤作為一名優秀的女真頭目,不可能不明白,沒有一年半載的休養生息,建奴的軍力很難恢複。
再加上剛剛攻下的遼陽、沈陽等地,建奴自己也需要消化,所以,狡猾的努爾哈赤也隻是派出部隊試探一下老對手熊廷弼麾下軍隊的實力,看看大明的這些遼東敗軍,回到熊廷弼的帶領下,實力恢複如何,若是可能,努爾哈赤心裏也想再投機一下,再奪取明朝的一些地盤和物資。
不過,遼西雖然守得好,但除了遼西,大明的邊塞,還是有地方出了敗仗。
少數蒙古部落,眼見大明在遼東勢微,趁此時機,劫掠邊塞,而後長驅直入河北,連破大明軍隊,其中,除河北之地的衛所兵外,兩支大明派往遼東的衛所援軍也遭遇蒙古人大敗——固原援遼兵敗於臨洺,寧夏援遼兵潰於三河。
衛所兵的大敗,明顯讓朝中上下看出大明連番敗於建奴,朝廷各地的精銳已經損失殆盡,剩下的兵馬已經不堪大用,連少數蒙古人都對付不了,那讓他們去對付比蒙古人還厲害的建奴,豈不是送死嗎?
所以,群臣眼見衛所兵已不堪大用,隻能紛紛上疏,希望皇帝發內帑之銀,下旨募兵,補充兵員,從而提升邊塞各地的戰力。
按理來,這種有利於江山社稷的要求,以朱由校的性格,應該是會毫不猶豫的答應才是,不過,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朱由校卻是以內帑銀不足,拒絕了這次募兵。
當然,拒絕歸拒絕,但對於募兵的事情,朱由校卻沒有拒絕,告訴外朝,讓兵部和戶部合作,盡力湊出銀錢募兵,甚至連募兵的地點,朱由校都替臣子想好了。
通州、津、宣府、大同、陝西、河南、山西、浙江,這些也都算是大明如今出精兵的地方,若是錢糧到位,卻是真的能募集到一批願意做軍戶的精兵。
隻是,外朝從來都是指望從皇帝內帑裏要錢的,何曾吃過虧,要不到錢還白貼錢?
現在,朱由校竟然分文不出,這下子,外朝自然不幹了,提起錢來,他們永遠和皇帝一樣哭窮,朱由校聽信人讒言,又玩物喪誌,竟然要和萬曆帝學習貪財,在國家大事上麵,一分錢都不想出雲雲。
大明臣子利用言路批評皇帝,早已成了慣例,“言路無罪”也成了那些大明臣子的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