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朱由校又派人傳國書給朝鮮國王李琿,表明王化貞代表他,讓朝鮮國全力配合王化貞,不得怠慢。
此令一出,自然也讓不少事先不知道的朝臣震驚,立刻有人表示反對,特別是知道王化貞極得蒙古人心,能動蒙古人和大明一起打建奴的朝臣。
然而,聖旨已下,絕無收回成命的道理,那些朝臣再反對也沒用,張璟也知道,他終於讓王化貞這人遠離熊廷弼了。
實話,對於那些根本不了解草原民族性格,不清楚蒙古人心裏想法,卻一直要朝廷留下王化貞的士大夫,張璟心裏也不知道什麼好。
他們指望靠蒙古人幫大明,那還不如指望自己興大明了,況且,蒙古人到底什麼德行,後世的曆史已經注定了。
張璟可是記得,真實曆史上,王化貞後來口口聲聲他動蒙古人,開戰後,蒙古人出兵四十萬跟隨他,一起蕩平建奴。
結果,開戰後,蒙古是一個人影都沒見到,直接就讓王化貞口中的“四十萬兵”,成了笑柄。
有時候,張璟也是不得不感歎,王化貞的運氣是真好,否則的話,不是運氣好,以他的軍事能力和他如此相信蒙古人,這種蠢材,是根本不可能做到主帥,架架空熊廷弼的。
好在,現在局勢不同。
雖然因為王化貞的靠山強大,張璟打壓不了他,但把他調開,而且是以這種對王化貞和他背後的東林黨人來,十分高興的形式,讓王化貞心甘情願的去朝鮮,不得,他背後的東林黨人,也都開心的準備給王化貞各種援助了吧!
不過,這事情看著是好事,可是王化貞和東林黨人,能不能笑到最後,那可就難了。
畢竟,朝鮮那地方,現在這時候,可絕對是一個大坑,王化貞能保全他自己都不錯了。
先不王化貞本身就在軍事上就誌大才疏,軍事能力很差,再加上朝鮮那些軍隊的渣渣戰力,這就夠讓王化貞和他背後東林黨人哭一回的了。
除此之外,朝鮮國現在這個還沒被廢立,有名的在大明和建奴之前徘徊的中立牆頭草——朝鮮國王李琿。
張璟覺得,哪怕王化貞背後再有東林黨人的全力支持,可他身在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王化貞到底能把這事情辦成什麼樣子,誰也預料不到。
有時候,張璟在想,要是王化貞之後能把他真實曆史上在遼東剿滅建奴逆賊的想法,用到朝鮮那裏,那該多好,不得王化貞就能在大戰時,戰死在建奴韃子手裏了。
當然,戰敗的話,王化貞到底有沒有身為大明臣子的戰死自殺殉國的氣節,張璟可不敢保證。
不過,要是這位東林黨黨魁的弟子,戰敗之後,主動投降建奴,那樂子可就大了,不由得,張璟心裏浮想聯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