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新《馬關條約》(一)(1 / 2)

在日本明治天皇公布投降詔書後,清政府和俄國開始著手和談事宜,英法美各國紛紛派遣公使旁聽,清政府以袁世凱為首的內閣任命北洋大臣唐健為全權和談大臣,俄國尼古拉二世任命財政大臣謝爾蓋?尤利耶維奇?維特(以下簡稱維特)為全權和談大臣,日本明治天皇任命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全權和談大臣。

和談地點唐健特地選擇了簽訂《馬關條約》的日本馬關春帆樓,由北洋海軍全權負責接待事宜。

一個月後,各國代表紛紛齊聚威海衛,此時的主要和談方角色發生了巧妙的變化,六年之前,在春帆樓中方為戰敗方,日方為戰勝方。而此次,六年之後,中方為戰勝方,而日方為戰敗方。

唐健任命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和其子李經方為脅從和談代表,唐健之所以先是選擇日本馬關為和談地點,又任命李鴻章和其子為脅從和談代表,就是想借這次和談洗涮甲午之恥,用唐健的話說就是“在哪裏輸掉了場子就在哪裏找回來!”

1901年六月十三日早晨,唐健和李鴻章、李經方三人在侍衛護送下前往春帆樓。

當唐健和李鴻章一進馬車之後,李經方就立刻給唐健跪下,雙眼含淚說道:“多謝唐大人能讓父親跟隨您一起簽訂這個條約!”

唐健扶起李經方,三人坐定後,唐健說道:“李大人不用多禮了,甲午之恥,我知道中堂大人一個人背負了太多,其實甲午之敗也不能全怪中堂大人,世人對於中堂大人誤解太多,我隻不過想幫中堂大人了卻一個心願罷了。”

此時的李鴻章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但當他聽到唐健大敗日本後便執意前往日本馬關,聲稱一定要在仙遊之前為中國簽訂一個戰勝條約。

當唐健和李經方兩人在馬車內交談的時候,李鴻章因為病情過重,聽不太清楚二人所說的話,李鴻章睜開渾濁的雙眼顫巍巍的抬了抬手,示意李經方把二人的話重複一遍。

李經方湊到李鴻章的耳邊,一字一頓清清楚楚的將二人的談話在李鴻章的耳邊複述了一遍。

李鴻章聽完老淚縱橫,口中含糊不清的說著什麼,李經方在一旁仔細的聆聽著。

唐健看著七十多歲高齡的李鴻章此刻已是風濁殘燭,卻仍然撐著病重不堪的身子執意前往,心中唏噓不勝感慨。

李鴻章一生褒貶參半,一方說他是中興名臣,發展了民族資本工業,而且創立了中國近代的海軍,一方說他是賣國巨賊,基本上清政府大部分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一手操辦的。對於李鴻章這一個晚清的裱糊匠來說,他付出了心血實在太多,然而多數卻得不到世人的理解。

不管怎麼說,唐健從心底還是尊敬李鴻章的,即使曾是“國人皆可殺”的賣國賊,可有誰又知道簽訂這些不平定條約是不是李鴻章自己願意的呢?當唐健知道他興洋務,創海軍,支持變法,為近代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足以讓唐健對這個老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