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山川·人物
作者:張海博
近年敦煌博物館從民間征集到一批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的陶器,其中兩件胎體施釉,器形獨特,應為典型的漢代博山爐。
一件為綠釉走獸博山爐,爐通體高24厘米,爐蓋高9.5 厘米,口徑18.9厘米。爐通體施綠釉,釉體薄厚不太均勻。爐蓋上塑有重重山巒,中間點綴著飛禽走獸。爐身飾有走獸紋,形態靈動。爐腳為三足,形態為三隻蹲立狀的熊,扛起整個香爐。另一件為黃釉博山爐,爐通體高28.1厘米,爐蓋高11.5厘米,口徑21厘米。爐通體施釉,爐蓋與爐身的釉色有較大的偏差,爐蓋的釉顏色厚重,幾乎為褐色釉,爐身釉色較黃。爐蓋上也塑有層層起伏的山巒,爐身為翻滾的波浪上飾有樹木、虎豹、鹿等,還有持弓弩的獵人出沒其中等繁縟的花紋,顯得比較富貴。爐腳也為三足。這兩件香爐的形製和紋飾為典型的漢代風格。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博山爐命名來曆有兩種說法,一說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漢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便令人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製作了博山爐。另一說是爐蓋多山形故名,查閱字典,“博”字就有眾多和豐富的意思,如地大物博,因此博山爐通俗的說法為“有很多山的熏爐”。 博山爐實際上確有此地,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自古博山一帶(古稱顏神鎮)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 又合產地之名。
據《西京雜記》等誌史介紹,漢人使用博山爐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因為迷信鬼神,燒香祈求神明保佑;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以潔室,祛除潮濕,怡人心肺;三是漢時的達官貴人,有熏衣染被的習慣。看來熏香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起初隻是為了熏香衣物、消除疲勞以及驅散蚊蟲等,後來演變成一種雅致的生活習俗,熏爐也就從一種實用器演變成裝飾品。西漢時期,東南亞以及西域一帶的香料開始輸入中國,這些香料不但名貴,而且多為樹脂類香料,並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氣又不大。取香方式變化導致了熏爐的形製發生變化,爐身由淺變深,爐蓋也越來越高呈圓錐形,為了使熏爐更有裝飾性,有人把圓錐形塑成山形,博山爐便產生了,此後,香爐的使用與熏香習俗更加普遍。
敦煌博物館有幸從民間征集到這兩件漢代博山爐,經專家鑒定應該是漢代中原流行的博山爐,值得我們珍藏和保護。編 輯段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