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山川·人物

作者:李金壽

一九五三年(農曆暌巳年)

周蘭英生下的是一個胖胖的女孩,整個臘月都在坐月子。

也許是土地改革給人們帶來了過好生活的極大興趣,去年冬天李家莊村出生的孩子格外多,李富春的兄弟李發春家、與其相鄰的趙玉魁家、西頭的聶光第家、河北邊的王生財家、村東北頭的趙生發家、從武威新搬來的馬文學家、西莊子的王恭家、王龍西家、秦家莊路西的盛建中家、張和春家,都生了兒子;秦家莊路東的秦學明家、西莊子的王海家則生了女兒。尤其是趙玉魁,年奔三十得第一個兒子,高興極了,隻是他的兒子上嘴唇上開了個豁豁,開得很深,連天花板帶氣竅都是豁的,有人說這是懷孩子以前吃了兔子肉的緣故。好在趙玉魁兩口子並不嫌棄,雖然經養得很粗放,但兒子長得很壯實,趙玉魁一有空閑就背著豁嘴兒子進城聽戲。

由於娘家媽媽和臨水堡子的妹妹也在坐月子,周蘭英無人好好照料,接生婆那些天東奔西跑,忙都忙不過來,接完生就走了,第三天來給孩子洗了三,連飯都顧不上吃,又去接另一個小生命出世。酒泉農村偏僻落後,加之經濟貧乏,人們習慣生孩子時在熱炕上鋪一層厚厚的沙子,孕婦就把孩子產在沙子上,祖祖輩輩都是用這樣粗陋的辦法來吸釋產婦排出的血水,同時保持嬰孩身上幹燥,這和在牛羊產羔後用草木灰纏幹身上的血水先進不了多少。之後一個月,產婦母子都是在沙子上度過。洗三則是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茵陳、薄荷、甘草等熬成水給孩子洗澡,實際是一次藥浴,以求孩子健康。這些東西周蘭英早在農曆六月初六那天就拔來晾幹儲備好了,一切都進行的很順當。在嬰兒嘎啦嘎啦的哭聲中,接生婆從熱氣騰騰的水盆裏把細嫩的小肉串托起來,擦幹,裹好用潔白的新紗布做的裹腰,往熱炕上一放,小生命就懶懶地、甜甜地睡著了。

過年的準備都是在周蘭英的指揮下進行,由公公和丈夫具體操辦,周蘭英胸有成竹,點子多,主意正,把一老一小兩個男人使喚得嘟嚕撚轉。而且早在入冬的時候,周蘭英就為一家老小縫好了衣裳鞋腳。李秀蘭十幾歲了,已經能做一些普通的茶飯,嫂嫂又耐心細致地教她怎麼和麵,怎麼蒸饃饃,怎麼炸油果子。所以,一九五三年的春節,李富春一家照樣吃得好,穿得新,又有嬰兒為全家添喜,竟是一派歡樂氣氛。

正月裏和往年是一樣的紅火熱鬧,秀蘭秀珍看到鄰家的孩子從城裏回來,就纏著爹爹和哥哥,要進城看河南人耍把戲。

就在答應第二天帶她們去的時候,趙玉魁抱著豁嘴兒子串門來了,這個大老粗什麼時候都是風風火火,說話高門大嗓,現下兒子半歲多了,更是歡樂得不知高低。他到哪兒,哪兒就傳出一些有櫻櫻無葉葉的荒誕離奇事情。明明李家門簾子上綴著一綹紅布條,那是提醒別人,家裏有月婆子,外頭來的人,尤其是遠路上來的人,不能隨便闖入,要在院子裏緩上一會才能進屋,以防把野氣帶入,衝嚇了嬰兒。趙玉魁不管這些,在院子裏就操著濃重的武威腔大聲野氣地嚷嚷:“剛就今年個過年沒處遊去咧。”不等家裏人迎出去,他就撩起門簾子進來了,把兒子往炕上一放,一隻腳往炕沿上一蹬就坐下了,坐下就諞開了,說年前城裏來了一班子耍把戲的河南人,耍得很紅火,能把一個活蹦亂跳的娃娃的頭戮下來,胳膊、腿子都剁下來,然後蒙在一個被子下麵,過一會兒,娃娃的頭、胳膊、腿子,就原模原樣地長好了,娃娃照樣活蹦亂跳。偏偏有和他們唱對台戲的,暗中使壞。有個人躲在人堆裏當觀眾,場子裏把戲開始的時候,他就從身上摸出一個很大的虱子,耍把戲的割娃娃的頭,他就掐掉虱子的頭,耍把戲的剁下娃娃的胳膊,他就掐掉虱子的前腿,耍把戲的卸下娃娃的腿子,他就掐掉虱子的後腿,然後悄悄溜出人群,在頭上扣一個厚厚的大瓦盆,跑了。耍把戲的人把大卸八塊的娃娃蒙在被子裏,過了好長時間,不見娃娃動彈,揭開被子一看,娃娃已經死了。耍把戲的知道有人使壞,就一手舉著一個厚厚的大瓦盆出來,另一隻手提著一把大砍刀,說他一刀把瓦盆砍爛,娃娃就活過來了,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哢嚓一下,瓦盆應聲裂成碎片。與此同時,那個掐死虱子頂著瓦盆跑掉的人,頭上的瓦盆也應聲而碎。你當這是怎麼回事?耍把戲的行當裏有的是高人,有的看對方搶自己的場子,妨害自己的生意,就千方百計使壞心;為了保住自己的場子和生意,各自都有各自的高招。這一回,掐虱子的人是受居心不良的高人指點,棋高一著,即使了陰招,臊了對手的攤子,又頭頂瓦盆逃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那班耍把戲的河南人也不是好惹的,他們暫時收了把戲場子,暗中揣著刀子四處打探,要找臊了他們場子、壞了他們娃娃性命的人報仇,城裏人嚇得不敢出門,今年個過年眼看是沒處遊去咧。

趙玉魁諞吐沫星子亂飛,大小一屋人聽脊背上發涼,娃們再也不敢提到城裏看河南人耍把戲的事了。

當天晚上,嬰兒開始發燒,李生財連夜請來接過生的王大媽,王大媽問了問白天的情況,說是孩子“衝氣”了。她舀上一碗水,把三根紅筷子並到一起立在碗中,雙手撮住,嘴裏念念有詞,不一會兒,紅筷子在碗中穩穩地立住了。她又點燃幾張黃表紙,在嬰孩身上輕輕地拍打幾下,把即將燃完的餘燼丟到水碗中,口中依然是念念有詞,接著拿起菜刀,猛地把立在碗中的紅筷子砍得飛散一邊,然後把菜刀往門砧子上一剁,叫李生財把泡著黃表紙灰的水碗端出去潑在門前頭的車路中間。第二天,嬰孩就乖了。

正月初六,孩子滿月,周蘭英按照王大媽的指點,睡在燒得很熱的沙子上,蒙上兩層被子發了一身透汗,就下地了。先給全家人做幾頓好吃的。三歲多的秀珍成天偎在熱炕上逗啥也不懂的小侄女玩。

正月十五那天,周蘭英按照當地飲食習俗,發了一大盆麵,蒸了好多饃饃。先蒸一副盤饃饃,十五個,個個又大又白,出鍋後在每個饃饃頂上用筷頭蘸著雞冠花籽熬的紅水點一個圓圓的小紅點,然後碼到條盤裏,像一座雪白的小山,端過去獻到正屋的桌子上,又點上幾根香,屋子裏就有了幾縷香氣,也有了幾分神秘。接下來蒸一鍋花糕子,那是把麵擀開,厚厚的,抹上清油,撒上香豆麵子,卷起來,切開,再用筷子從十字交叉方向用力夾兩下,抹了油的麵就一層層張開,活像一朵花兒。再一鍋更有趣,把麵揉成雞蛋型的麵團,在小頭上方兩側用剪子剪出兩隻耳朵,再把兩顆麻籽攮到麵裏頭,做成兩隻眼睛,麵團就變成了一隻稀奇可愛的小老鼠。如果不鑲嵌眼睛,用麵做上兩隻尖細的角,再在麵團下麵用刀切出腿子的輪廓,麵團就變成了一頭憨狀可掬的臥牛。正月十五一過,人就要開始下地務作一年的莊稼了,吃了這樣的饃饃,今年糧食會豐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