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的舊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社會,當時的社會由極少數三大領主占有西藏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控製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約占人口80%的廣大農奴和奴隸、還有約占人口5%的“朗生”(即世代家奴),他們沒有任何生產資料,也沒有絲毫人身自由和做人的權利,遭受著極其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掙紮在極端貧困的死亡線上。其黑暗、殘酷比歐洲中世紀的農奴製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方麵法國旅行家亞曆山大·達維·尼爾在《古老的西藏麵對新生的中國》中說:“在西藏,所有農民都是終身負債的農奴,在他們中間很難找到一個已經還清了債務的人。”所以,這個時期的藏舞主要以宗教舞蹈為主,多含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整個過程氣氛莊嚴、肅穆,具有很大的威懾力。作為典型性代表的宗教舞蹈《羌姆》,是當時最重要的以寺院祭祀為主的程式性舞段,成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來驅鬼求神、造福來世、宣揚佛法天命、解說因果關係和表演佛經故事等祭祀活動中的宗教舞蹈。主要表達對神靈進行的崇拜和求得自己與家人願望的實現。
隨著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生活、地位還是從人們整個的精神麵貌都得以體現。民間自娛性舞蹈得以釋放,其舞姿優美而瀟灑,氣氛也是活潑,熱烈,絲毫沒有了從前宗教桎梏下的肅穆、陰森感,而是賦予了新生活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歡樂、祥和,舉手投足間都表達著對未來充滿的無限希望。在甘南藏區,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參與和跳得一手動作幅度大,踏跳、運轉自如,地方風味濃厚的“鍋莊”。每當年節慶典或朋友聚會,在交談不足以盡興時,人們就會興高采烈地跳起邊歌邊舞的“鍋莊”來獲得情緒上的最大滿足。此外,甘南地區的藏民,有逢節日必舉行“千人鍋莊” 的傳統和習俗。屆時,各個鄉鎮趕來赴會的萬餘名藏民,身著綢緞盛裝、佩飾家傳珍寶,在數千人集體作舞的舞圈之中踏地為節、揮袖旋轉。放眼望去,在整個碧毯鋪地的草原上,似開滿了五彩繽紛會跳動的花朵。這些沉浸在無限歡樂中的人們,在這即可跳於燦爛陽光之下,又能圍繞篝火作舞不止的“鍋莊”中,忘卻了疲勞和煩惱,忘卻了黑夜後的明天,在“鍋莊”的歡樂海洋中從此結為朋友,約定著來年盛會時的再相逢。
掌握,了解各民族的生活形態對學好民間舞的重要性,通過以上對藏族的分析,使我們知道,民間舞蹈產生於民間,是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它風格鮮明,韻律優雅,樸實無華,飽含真情實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麵貌、勞動和生活,是傳統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產生於民間,植根於群眾之中,在長期曆史繁衍和發展過程中,曆經曆代民間藝人和廣大群眾的錘煉和創造,形成了完整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能夠比較典型地、形象地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群眾生活習慣,風俗禮儀、思想情感、道德觀念以及共同的審美情趣,成為民族精神風貌的一種表現形式,並始終以絢麗多姿的風貌在民間廣泛流傳。影響到民間舞體態的正是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之中的各種體態,我們要在日常的學習,教學,以及劇目表演中多加體會這個民族的風格特點,有機會更要觀察這個民族原生態的表演,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許無法去真正的體會這個民族,所以,我們要多看,多學,自己要多想象一些,來更加貼近這個民族。
總之,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民間是我們舞蹈藝術的母體,民間和我們舞台民間舞蹈是母與子的關係,所以,歸根結底,如果我們不了解它的民族心理,我們就不可能掌握它的民族特點和氣質,換言之,不掌握這個民族的特點和氣質,也就無從去體會這個民族的舞蹈風格和心態,分析民族舞蹈文化、創作民族民間舞蹈,可以從全方位來透視它,認識它。在真正理解民族舞蹈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本質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理念、研究的態度、前瞻的意識和發展的眼光,緊緊抓住民族化的特征,認真分析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透過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追求更深層次的文化底韻。隻有充分的把握好,掌握好,了解好各民族日常生活的各種體態,才能真正的把握住舞台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編 輯杜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