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敦煌舞蹈壁畫中的史料互證與多元性(1 / 2)

天山論劍

作者:田霞

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保存了極其豐富、珍貴的舞蹈形象。從公元四世紀的十六國時期到元至清代,曆時千餘年,古代的藝術家在這裏開窟、造像、繪壁。創造了璀璨奪目、絢麗多姿的敦煌藝術。時至今日,已經曆了漫長的歲月流逝,而這些藝術珍品,至今仍有一部分相當完好地保存著。其中有關舞蹈的壁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當時的舞蹈形態和風韻。

敦煌莫高窟存有壁畫、塑像的洞窟492個。每個洞窟幾乎都有舞蹈形象,如在窟頂、龕楣飛舞翱翔的飛天;在天宮憑欄演樂、舞蹈的天宮伎樂;在大鋪經變畫中,居於顯著地位正在真實地“舞蹈著”的伎樂天;在供養人行列中起舞,具有濃鬱生活氣息的舞蹈人形以及那些富於舞蹈美感的塑像、菩薩、力士等。這些舞蹈形象是現實生活舞蹈直接或折光的反映。它們可分為人們臆想中神佛世界的天樂舞和人間的俗樂舞兩大類。天樂舞包括天宮伎樂、飛天伎樂、化塵、生伎樂、經變畫伎樂以及各種護法神,如金剛力士、藥叉、迦陵頻迦伎樂等,都具有舞蹈感的形象。俗樂舞包括供養人行列中的樂舞場麵和佛教故事中生活氣息濃鬱的舞蹈畫麵。這類舞蹈壁畫,直接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舞蹈形態。敦煌莫高窟及其附近的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等,保存了相當豐富、生動的曆史舞蹈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舞蹈文化。

一、以唐代壁畫為列的史料互證

隨著佛教東傳中原時間的推移,佛教藝術民族化世俗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顯。大唐盛世廣取博采的恢宏氣度,更推動了佛教藝術民族化、世俗化發展進程。

敦煌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洞窟492個,其中唐窟就有228個,幾乎接近洞窟總數一半。唐代壁畫中出現了畫工精美、場麵宏大、富麗堂皇的經變畫伎樂舞圖和佛教、佛傳故事畫中的民俗舞場麵及供養人行列中的舞圖等,這些都是唐代社會生活的真實舞蹈場景直接或折光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出唐人詩篇及史籍中記載各類唐舞的特點和某些具體形象。如220窟的初唐“東方藥師變”中,發帶飛揚急轉如風的舞伎,與唐詩中描繪《胡旋舞》的詩句:“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白居易《胡旋女》詩)是何等相似!在同一畫麵中出現的另一對舞伎,頭戴寶石冠,上身穿錦半臂,下著石榴裙,一手“托掌”挺舉,另一手側垂作“提襟”姿,舞姿剛勁,“托掌”與“提襟”都是今古典舞的常用動作,是表現豪健英武的身姿。其服裝紋飾,令人有身著盔甲的感覺,這又不禁使人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甫名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描寫了公孫大娘動人心魄的表演:“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司空圖《劍器》詩有:“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句,可知公孫大娘舞《劍器》穿的是美化的軍裝,以致成了當時女子喜愛的“時裝”了。上述敦煌220窟這一對舞伎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著名《劍器舞》的風貌。

隋唐時期的大幅經變畫中的舞蹈圖主要是表現神佛世界的天樂。另外在佛經故事畫中有不少生活氣息濃鬱的民俗樂舞場景。這些畫麵較小且零散,但它們的曆史價值與學術價值都比較高,舞者多著長裝;園領羅衫,衣袖稍長便於起舞,束腰帶。人間婚喪嫁娶,飯館酒肆,求神祭祀等都有樂舞活動。表現佛經故事的有關情節,也出現了類似民俗舞,如《彌勒下生經》稱:在彌勒經故事畫中,就有不少“嫁娶圖”。如445窟的《彌勒經變》中的嫁娶圖。畫麵上方端坐賓客,新郎跪拜,新娘站立作揖(男拜女不拜,是當時西北少數民族風俗)和奏樂起舞的樂工舞人等。舞者的服飾與舞姿風格,與南唐《韓熙載夜宴圖》中王屋的舞《六麼》(即唐代著名“軟舞”《緣腰》)十分相似。

敦煌154、449、12等窟壁畫中,有多幅“火宅”圖,這本是“法華經變”七喻之一——“火宅喻”,表述佛勸眾生應脫離人世苦海,莫要在烈火燃燒的險境中忘情歌舞。畫麵中的舞者,大多是天真可愛的兒童,應該說這是研究當時兒童舞的絕好形象資料。唐代以後的洞窟,也有不少這樣的畫麵。

巫人歌舞賽神本是當時民間風俗,敦煌360、12等窟,壁畫就有巫人懷抱琵琶在神壇前歌舞賽神或求神治病的畫麵。

巫舞有十分悠久的曆史,與前代相比,唐代的巫舞神秘的氣氛淡泊些,娛神兼娛人的作用更為突出。王維《祠漁山神女歌》“迎神”詩:“坎坎擊鼓,漁山之下。吹洞簫,望極浦,女巫進,紛屢舞”句。王叡《祠神歌》“迎神”詩有“蒲草頭花椰葉裙,蒲葵樹下舞蠻雲”,都是描寫唐代巫舞的生動詩句。

供養人,是出資修窟造像的佛教信奉者。供養人的造像,幾乎就是“寫生畫”。供養人行列中的舞隊,是真實生活的寫照,也具有更高的曆史價值。隋唐156窟“張議潮出行圖”中的8個男舞者,頗似今藏族民間舞“鍋莊”頓足張臂的舞姿,而“宋國夫人出行圖”中的四個著唐裝長袖的女舞者,又酷似今藏族民間“弦子舞”的舞韻。藏族民間傳說:飛舞長袖的《弦子舞》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傳到雪域高原的。文成公主入藏時,曾帶去各種技藝的百工,從《弦子舞》的風韻比較接近漢族傳統的“長袖舞”看,這種傳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今日藏族的《弦子舞》,已深深紮根於藏族人民中,成了藏族傳統舞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