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雖然辯證地論述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他完全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真實關係。他以思維去統懾存在,把存在思維化。他說過:“存在與自我意識就是同一個東西,所謂同一個東西,並不是比較地相同,而是就其本身說根本是一個東西。”③馬克思曾經指出,黑格爾“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是風趣而形象地揭露了黑格爾的思維和存在命題的唯心主義實質。黑格爾講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其實是思維和思維的同一性,他講的從思維到存在的轉化,實質上是上帝創世說的翻版。
而費爾巴哈正確地論述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給以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恢複了唯物主義地權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費爾巴哈對康德和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的重大貢獻,是他基本上明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分歧的界限在於是否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問題,把哲學上兩條路線的對立提了出來。但是,費爾巴哈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又是異常混亂的:第一,他把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縮小為人本學的問題,把思維與存在這個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變成為我與我的思維的關係問題;第二,費爾巴哈非常討厭抽象,他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簡單地看成是思維消極、被動地反映存在,否定了思維在認識過程中的能動性。他從感性存在出發,認為隻有從主體的被動性中才能找到思維與存在的差別,才能證明客體的實在性。因此,他隻承認思維對存在的機械反映,否定思維到存在的轉化;第三,費爾巴哈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混亂,還表現在他區分哲學派別的標準問題上的混亂。費爾巴哈認為人類文化,人來社會生活都不能用唯物主義地原則來說明,唯物主義隻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但不是人類認識的大廈。所以,費爾巴哈不敢稱自己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也不敢承認自己是個唯物主義者,他甚至說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唯心主義者。費爾巴哈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混亂,有它認識論上的根源,這就是他的形而上學唯物論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階級原因,這就是資產階級的偏見,使它不可能把哲學基本問題貫徹到底。
隻有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吸收了人類曆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特別是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優秀成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後,在哲學史上才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使人類的認識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關於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理論,是建立在徹底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它與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對思維和存在關係的了解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中,存在是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就談不上有思維的存在,沒有被反映者就談不上反映;第二,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深刻地闡明了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係。在肯定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思維的前提下,闡明了精神、思維如何反映存在,以及如何反作用於存在。從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關於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上的形而上學性;第三,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思維的社會本質,提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係的原理,把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貫徹到底。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史上,對於哲學基本問題比較係統的論述,則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中提出來的。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把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絕對對立的時候,指出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思維和意識“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係相矛盾,而是相適應的”。④這就是說,不能把思維和思維著的物質分開,物質是思維和意識的根源,離開了客觀存在著的物質世界,也就不可能產生思維和意識。據此,恩格斯提出了“世界的真正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的著名原理。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從原則出發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時,還提出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路線:“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曆史,而是原則隻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曆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⑤恩格斯的這些論述,不僅科學地闡明了精神與物質、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問題,而且精辟的闡明了人們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