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期望太高。“爸爸媽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大部分中國家長以支配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把孩子視為家長實現未泯理想的工具,即期待型親子關係。張玉娟說,期望過高,容易讓孩子變得敏感、膽小畏縮、缺乏自信、缺乏主動性、不善交往。建議家長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別用成人的眼光給孩子製定目標,更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心願的法寶,讓孩子自己決定人生。
7.過度保護。有些孩子從小到大,除了學習,什麼事都不用管。上學放學車接車送,吃啥穿啥都是爸媽說了算。許多中國家長出於一種保護的態度,把愛變成了包辦。這容易使孩子的社會適應性變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做事沒有主見、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張玉娟建議,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甚至讓孩子適度吃點苦。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做決定的機會。
8.忽視情商。從三四歲甚至更早,中國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學漢字、練算術,而將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心理學研究指出,在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幸福感、快樂度以及工作成就上,情商能力遠比智商能力有效得多。培養孩子情商,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比如給孩子一塊糖,讓他自己剝開糖紙,即使要花費很長時間,家長也不應代勞。其次要善始善終。比如玩完玩具後,要讓孩子把玩具放回原位。最後要孩子說出感受。可以鼓勵孩子每天都說一說,鍛煉對自我情緒的敏銳度。
9.扼殺創新。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畫讓父母看,會問“我畫得像不像”;外國孩子則會問“我畫得好不好”。這說明中國父母從小就忽視創造力的培養。李君建議,首先不要阻止孩子探索。像把整卷紙泡在水盆裏、用床單在客廳搭帳篷這樣的事情,不妨問問孩子為何這麼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其次別給孩子提供標準答案。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都可以有很多種答案,父母可以試著問問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10.回避性教育。很多孩子會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等。回避性教育往往促使孩子“無師自通”,很容易曲解書本和網絡上的一些內容。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教育。比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可以告訴他/她男女有別,有些事要分開做;身體有的地方是屬於“自己”的,別人不可以觸摸。